今年暑假,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陈晓华利用闲暇制作布偶玩具。经过设计、构图、裁剪、缝纫、填充等环节,一件件作品或是小动物,或是小娃娃,都惟妙惟肖,令人爱不释手。
从喜欢到热爱
“我的手工生活从哪一天开始的,已无法确认。或许是小学,从家里翻出一本《生活日用大全》,里面有几种基础的刺绣针法,我摸索着学;然后是初中,从姐姐那里学会了钩针的锁针、短针针法;继而高中,在河边捡了一些形状规整的石头,刻了四灵之一的青龙,几朵小雏菊,还有瓦当图案;后来大学,完成了金陵十二钗的剪纸,以及布贴、瓦片雕刻,举办了个展……”作为一名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陈晓华回忆了自己的手工制作历程,“最初的制作可能是跟风,可能是炫耀;但现在则是一种自我确认,是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经纬度。”
“我们总倾向于将感受传递给他人。如果我能获得快乐,便希望身边的人也如此。”陈晓华告诉记者,这便是她在学校开设手工校本课的初衷。随着剪纸、刺绣、钩织、布艺等校本课广受欢迎,陈晓华在高二下学期开展布偶制作课程。她详细制定该课程的计划,带学生完成“柿柿如意”“年年有鱼”以及小象、小熊、小兔等作品。
制作布偶需要不同的布料,陈晓华建议学生找出家里的旧衣物,选取颜色和材质合适的布料。网上的布偶图纸资源丰富,她搜索了一些简单易做的。“每种布偶我都要先完整制作一个,确保上课时能给学生有效的指导。”陈晓华介绍,一个学期大约十节课,学生一般都能完成相应的制作任务。“当然,也有一些学生针线活做得不佳,只完成了一两个布偶。但课堂上,大家相处融洽,我借你一根针,我递给你一块布头。制作布偶手不能停,嘴也不会停,说说我的烦恼,谈谈你的喜悦。”在陈晓华看来,是否能做出布偶、做得好不好不是最终的评判标准,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手工,暂时放下学习的负累,找到了成就感,发现了生活的一点小确幸。
从用心到投入
今年暑假,陈晓华和几位有同样爱好的老师继续拿针,将布偶制作“进行到底”:先剪出每个部位的纸样,画在布上,留出缝份,剪好,将每块布按顺序拼接起来,最后填入棉花,用藏针法缝上返口。陈晓华没有数一共做了几个,有一天提了一袋回家,给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分一分。大家有的将布偶挂在包上,有的照着样子学着做。“看到大伙喜欢,我心中满是成就感。”陈晓华说。
“做布偶对我的教学有帮助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陈晓华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她觉得这些布偶默默地坐在桌上,看着她备课,看着她书写,可以为她的工作和生活助力。“我的同事赵曼丽老师,看见我分享的布偶,也一针一线地缝制起来。”陈晓华说,赵老师是学校的专职心理学老师,她特地缝制了“无脸布偶”,因为赵老师认为,这样的布偶能安抚情绪,帮助学生释放压力。
“布偶可以成为师生间、朋友间的礼物,也许能融化心灵的坚冰,打破沟通的障碍,让一点点巧思、一份份心意在彼此间流动。”陈晓华说,老师们用布偶缝制出夏天的热情,也缝制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园丁情怀。你一定也能遇到你的“布偶”,缝上心灵的缺口,缝出一片五彩的天空。
⊙漳州融媒记者 苏水梅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