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上醒目的描述性用语实为注册商标,容易让消费者误解。
“买的时候以为是‘多半袋’面,买回来后才发现是‘多半’袋面”。近日,有市民在购物时发现,白象品牌的多半袋面、多半桶面系列产品包装上显示“多半”为注册商标,面饼仅比常规款多25克,价格也涨了1/4,质疑企业玩“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从千禾“0添加”酱油到汇源“100%”果汁,这类商标“障眼法”似乎已成行业潜规则。这些容易引起消费者误解的商标合法合规吗?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市场
“障眼法”并非个例 描述性用语实为商标
“山里来的土鸡蛋”,“山里来的土”是商标,“120W充电器”中“120W”也是商标,记者走访并查阅报道后发现,把描述性用语注册成商标并非个例,让人哭笑不得。
在大润发商场的货架上,记者发现,白象“多半袋面”的袋子正面赫然印着“大分量,倍满足”,旁边却用极小的字号注明“多半”只是白象的注册商标;隔壁今麦郎的“一袋半面”也如出一辙,“一袋半”同样只是商标。潘婷的“三分钟奇迹”洗发水,背面几行蝇头小字也提醒消费者,这只是商标,并不表示真能三分钟见效。
此外,“零添加”标签也是商品“障眼法”的重灾区。在调味品区,酱油、醋、料酒等产品包装上,“0添加”成为主流宣传语,并在包装侧面附上详细的发酵工艺介绍,看似在证明“更健康”。然而,很多标榜着“0添加”的产品,都有其限定条件,与消费者以为的“无食品添加剂”相去甚远。细看小字,所谓“零添加”往往只是“没加苯甲酸钠、山梨酸钾”,配料表里仍排着谷氨酸钠等一长串名字。
在酸奶货架上,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正在挑选酸奶的消费者,他们表示挑酸奶时会特别注意配料是否干净,关注“0添加”“无糖”等标签。而记者在“简爱酸奶”的包装上看到,四个大字“其他没了”十分抢眼,而翻过面一看,“其他没了”竟也是注册商标,并不是“无食品添加剂”的意思。
律师
注册商标不违法 但存在法律风险
那么,对消费者而言,到底如何甄别是“真功效”“真成分”,还是产品的商标?据业内人士介绍,产品外包装有“TM标”和“R标”之分,以佳洁士“锁白”为例,其文字右上角写着小小的“TM”字样。“TM”为使用商标,主要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用以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使用商标无需经过商标主管部门核准注册即可使用。而“多半袋面”的“多半”右上角的“R标”为注册商标,需依法核准注册,商标注册人享有对该商标的专用权,受到法律保护。消费者如果在商品外包装描述性用语上看到“TM标”和“R标”的字样,就表明其只是注册商标,不一定代表实际功效和成分。
对于玩弄“文字游戏”的商标,福建诚正司法鉴定中心的许律师表示,这些商标本身注册并不违法,但使用商标作为宣传语,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可能涉嫌诱导消费者。根据《广告法》《商标法》的相关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带有欺骗性,容易使公众对商品的质量等特点或者产地产生误认的”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将描述性用语注册为商标,以含有模糊性、暗示性词语,让消费者误以为产品具有特定品质、产地或认证,即便注册成功,后续使用也存在风险。当商家利用商标或营销话术暗示某类品质或成分,而实际商品并不符合该暗示,致使消费者对质量或配料产生错误认知,就可能违法。
消费者在购物时如何避免被商标误导?许律师建议,消费者应当根据自己实际需要进行消费,详细阅读包装上的配料表、成分比例,辨别描述性语言上是否有“TM标”和“R标”。此外,商家应当在商品上明确标明商标,这既是诚信之道,也是法律底线。 ■漳州融媒记者 肖颖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