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滨村隶属于龙文区郭坑镇,村民口语叫“路边”,所谓的路,是通往长泰的古道。洛滨村是古村落,至今保留不少的古代遗迹,有古井、有土楼、有古墓、有洛滨大庙、有宗祠家庙等,也许大家不知道,洛滨村曾有三座牌坊,历经岁月磨难,牌坊被拆毁,构件散失至销踪匿迹,难怪人们不清楚洛滨村曾拥有三座牌坊。近年来,经社会各界的努力,三坊之一的“节孝坊”得以重新树立起来,另二坊的零星构件也有所发现。现就仅有的残缺构件上的文史信息进行梳理,以立坊时间为序,暂将三坊命名为“节孝坊”“佚名坊”“节烈坊”,逐一作简要介绍。
节孝坊
该坊立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旧构件是二根石柱及二通题名匾。据残存牌坊构件字刻,整理如下。
1.牌坊建成时间为清雍正六年。
2.参与建立坊表的官员名录:
总督福建浙江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加三级觉罗满保
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纪录二十六次毛文铨
福建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加三级乔学尹
福建分巡海防汀漳道按察司佥事加三级李鋐
福建漳州府正堂加一级耿国祚
提督福建等处学校日讲官起居注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编修黄之隽
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加一级纪录四次黄叔琬
漳州府海防同知加一级陶文彬
漳州府粮捕通判加一级王仁
漳州府南靖县署龙溪县事彭璋
漳州府龙溪县儒学教谕郭基
漳州府龙溪县儒学训导黄道泰
3.残存牌坊楹联二对:
(甲)南面联句
节操比松筠志矢千秋悬白日
股羹和药饵诚通一念格苍天
(乙)北面联句
节久弥坚凌翠栢
孝奇而正动宸枫
从以上的历史遗存判断,洛滨村故道上的牌坊建于清雍正六年,参与旌表的官员规格比较高。牌坊应该是节孝坊,旌表主题是节妇刲肉煎药的孝行。即节妇割下自身大腿肌肉作为药引,为长辈治病的感人事迹。因文献缺乏,主人公节操行为不得而知。
现该坊已在原方位重立,成为洛滨村口的路标和游人的打卡点。
佚名坊
第二坊现仅发现一通题名匾,石匾双面铭文,因埋于地面,另一面铭文无从知晓,这无疑增加该坊的探知难度。仅据单面字刻,整理如下。
参与建立坊表的官员名录:
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军功加二等纪录十八次德舒
福建分巡巡海汀漳龙道等处地方加二级纪录六次杨景素
特授福建漳州府正堂加三级纪录五次奇灵阿
署漳州府龙溪县正堂加三级韩佐唐
漳州府龙溪县儒学教谕兼摄训导林昱
以上是该坊仅有的文史信息,仅依靠官员同时在闽、在漳任职时点来确定立坊时间。据方志记载,以上官员在闽、在漳任职时限罗列如下。
1.德舒任福建布政使时限:乾隆十七年至二十一年。
2.杨景素任汀漳龙道时限:乾隆十八年至二十三年。
3.奇灵阿任漳州知府时限: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二年。
4.韩佐唐任龙溪知县查无记录,查出其乾隆十七年任晋江县丞,二十一年任台湾县丞。
5.林昱任龙溪教谕时限: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七年。
从以上官员相重叠的任职时限推测,佚名坊立坊时限应在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一年之间。至于坊名、坊主人公及事迹等情况尚无迹可循,有待今后新发现。
节烈坊
第三坊残存零星构件是横枋及断柱,仅将横枋及断柱铭文抄录如下。
1.横枋铭文:故儒士陈日耀未婚妻姚氏奉旨赐金旌表崇祀
2.断柱铭文二:
(1)“------彝伦属妇人------”落款“------宜燮顿首拜”
(2)“------表遗徽”落款“------生蔡新顿首拜”
以上是节烈坊残存构件上较有特征的文史信息,以此为依据,综合《漳州府志-列女卷》中之《姚氏传》和《清漳北溪陈氏家谱》中《十八世节烈姚氏传》内容,对节烈坊主人公姚氏及立坊时间概括如下。
1.姚氏其人其事:姚氏星娘,长泰人。缔婚于石镇陈日耀。日耀,书生也,以力学卒。姚氏闻讣,即辞父母欲奔丧,不许,以死请,乃许之。告于舅姑,遣舆来迎。姚氏恬然就道,入门抚柩号恸,累日夜绝水浆,请翁为夫立后。氏性恭顺,事舅姑训子外,惟日勤女红。凡族戚有喜庆事,虽力邀请,未尝一往,即女伴亦稀觏其面也。居十有九年,子长毕婚,姚氏乃自治衣服,戒嘱嗣子妇,深夜投缳卒,面如生。
2.立坊时限:从落款“------宜燮顿首拜”来推测,宜燮应是龙溪县知县吴宜燮,其任职时限是乾隆二十五年至三十年,节烈坊应是在这个时限内竖立的。
从横枋铭文中“奉旨赐金旌表崇祀”字眼中,可知姚氏不仅享有官方立坊荣誉,而且还享受入祀节孝祠的殊荣。但这并不是姚氏心中所追求的结果。姚氏一心只想为未婚夫守节,为未过门公婆尽孝而已。《十八世节烈姚氏传》结语道:“非感激于一时为节为烈,两难两得,此岂寻常巾帼所可望哉。”
洛滨村三座古牌坊,已明确的其中两座牌坊,都是节妇悲惨的真实写照,这是那个年代的产物。与洛滨村毗邻的扶摇村,康熙年间也发生未婚妻杨氏殉夫的悲剧。这些绝非是偶然现象,值得今人思考。
长期以来,专制制度愚民教育结合犬儒奴化训导,最大限度地阻碍民众独立思考能力,受害最深的属地位卑微的女性,无论是幼童的裹脚,还是寡妇的守节,甚至殉夫、殉父这类毫无人性事例,在那个时代是司空见惯的事。当今的读者,应练就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正确的历史观来认识历史,分析历史现象,由表入里地了解社会,增长见识,丰富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