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山岛大澳社区一座仅80平方米的“环洋舟之馆”在社交平台走红,吸引不少游客为“舟”而来。环洋舟之馆内,数十艘按真船比例缩小的船模静静陈列,船身精致到每一个零部件都栩栩如生。这些由匠人徐舟耗费三十年心血打造的船模,不仅复刻了舟船航行时的每一处细节,更藏着古船建造技艺的“活密码”。随着越来越多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这座藏在街巷深处的微型展馆,正成为解码海洋文明的热门窗口。
以“舟”为名
——船模里雕刻航海梦
徐舟本名徐振耀,“舟”是他的字,在少有人取“字”的现代,“舟”字足以表达他的热爱。徐舟的父亲曾是东山造船厂职工,自幼的耳闻目染让他与船结下不解之缘。1977年,18岁的徐舟进入东山造船厂,此后赴厦门渔轮厂学习电焊技术,又在广州华南工学院系统学习船舶设计与建造专业。企业改制之后,为了生计,徐舟自办东山县铜陵环洋氧气经营部,但他对船的热爱从未消退。一个念头在闲暇时萌生:“既然造不了真船,何不造小船?”1998年,他完成第一件船模作品《厦门商船》,自此开启了他以船模讲述航海故事的创作之路。
船模制作,始于毫厘。徐舟的作品严格按照比例缩小尺寸,大至数米,小的数厘米。无论大小,从船体到上层建筑,内及水密隔舱,再到内外各种小部件,他都精密计算。在工艺方面,他更是精益求精,对每一个配件都进行精细打磨,即便是船身细微的花纹,有时也需要花费整整一天的时间来精心制作。
部件完工,仅是开端。组装过程更为繁复:铺设龙骨、制作甲板、安装船舷与护舷木,构建主船体;之后是绳索、帆具、桅杆、滑轮、栏杆、舷梯等无数细小零件的精准装配。徐舟坦言,细分下来,制作一艘船模需经历上千道工序。从图纸到成品,一艘船模的制作,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他已经坚持了快30年。
名舟荟萃
——微缩的航海世界
徐舟的家中,建有一座80平方米的环洋舟之馆,踏入其中宛如进入微缩的航海世界。十几艘大小不一的船模整齐陈列,木质船模中,有郑和宝船、南湖红船、大型沙船等承载历史记忆的船型,也有自由中国号帆船、耆英号帆船等见证航海历程的船只,每一艘都独一无二,代表不同船型、蕴含独特历史内涵。
“这艘耆英号帆船,1846年至1848年期间,从香港出发,下南海、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横跨大西洋到达美国东海岸、又再次横渡大西洋到达英国,创下了中国帆船航海最远记录。”说起每艘船的历史,徐舟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他从古今众多的舟船中,精心挑选富有故事性和代表性的舟船进行创作。目前创作的十余艘船模,已涵盖了我国航海木帆船的四大船型:广船、福船、沙船、鸟船。
馆中还藏有几件“镇馆之宝”——采用不锈钢材质制作的“环洋1号”拖网渔轮模型、北洋水师“定远舰”模型以及“525鞍山号”护卫舰模型。不锈钢质地坚硬,加工难度极大,在船模界实属罕见。
徐舟制作“环洋1号”拖网渔轮模型的过程困难重重。切割坚硬的不锈钢异常困难,徐舟反复尝试,“起初不知浪费了多少材料,但我不放弃,一点点摸索,一遍遍调整,直到满意为止。”焊接需兼顾牢固与不变形,他不断调试参数,小心翼翼地完成每一处焊点。打磨工序同样耗费心血,为了达到船体表面光滑如镜的效果,他手持工具,一点一点地去除焊缝痕迹与细微瑕疵。
历时整整一年,“环洋1号”拖网渔轮模型终于制作完成。不锈钢船体线条流畅,从船头到船尾一气呵成,船身弧度精准还原了真实渔轮的设计。船舷上的栏杆、船上的各种设备,如吊车、绞盘等,都制作得极为精细。“这艘按1:25比例制作的模型,螺旋桨、发电机都齐备,还在海里成功试航过。”徐舟的语气中充满自豪,而他也是国内屈指可数的用不锈钢制作船模的匠人之一。
匠心独行
——三十年不为名利的坚守
做船模,徐舟不谈梦想,也不刻意坚持,只是凭心在做。不急不躁,把一件事做到底,把心思花在细节里。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近三十年创作生涯中,徐舟的船模作品从未参展、评奖,也不出售获利。
被问及为何如此低调时,他淡然道:“这只是个人爱好,我一辈子爱好舟船。一件船模作品制作完毕,任务也就完成了,至于展览评奖,已经不重要了。”这份不为外界纷扰的纯粹热爱,让他如同“大隐隐于市”的匠人,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潜心耕耘。
谈及未来,徐舟说他愿开放环洋舟之馆,欢迎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向大家讲述航海故事。“我想让大家更多了解舟船的历史及其航海文化,也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徐舟说。
⊙林东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