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闽南日报

雕海记

日期:08-14
字号:
版面:第05版: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海柳雕作品《觅》

东山海柳雕技艺传承人沙文泽正在修整海柳表皮 漳州融媒记者 张旭 摄(资料图片)

海柳雕作品《关公赴会》

贝雕作品《国色芳华》

闽南贝雕手工技艺传承人翁清香进行贝雕创作

贝雕作品《花木兰》

贝雕作品《贝壳皇冠》

这是海的馈赠,这是海的文化。

当潮汐馈赠的贝壳邂逅刻刀,当深海的瑰宝海柳遇上匠心,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就此展开。这些沧海遗珠,如今在非遗大师的刻刀下,完成生命形态的华丽转身。匠人布满茧子的指尖轻抚过海浪雕琢的天然纹路,刻刀游走间,沉睡的海洋记忆被唤醒,每一道手工打磨的弧线,都在探寻海洋文明崛起的密码,诉说着古老技艺与现代美学的和谐共振。

从沉睡海底 到世界展台

闽南贝雕手工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如今是漳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匠人选用有色贝壳,巧用其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经剪取、车磨、抛光、堆砌、粘贴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贴、半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工艺品。

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闽南贝雕手工技艺传承人翁清香创作的贝雕发簪,一经上架便被抢购一空。

这不禁让人好奇,海里的贝壳究竟是如何变成人见人爱的艺术品的?从事贝雕20多年的翁清香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每片贝壳都有独特的七彩光泽。读懂它的纹理,就能创造出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闽南贝雕手工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据崇祯元年的《漳州府志》记载,当时漳州人已能用舶来象牙制作仙人像,海澄所造的仙人像尤为精工。月港作为当时唯一合法的民间海上贸易港口,众多中外珍品在此汇聚,为闽南贝雕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翁清香受到精通雕刻技艺的外祖父影响,自小就喜爱贝雕。早期,她追求“一贝一世界”的整贝雕刻,她的作品《结约之柜》融合了中西雕刻技艺,曾多次获奖。近年来,她不再局限于传统框架,而是更加注重挖掘当代题材和家乡元素,创作出了一系列蕴含漳州特色的文创作品。例如她在黑蝶贝上雕刻的《海上丝绸》,生动地再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漳州月港的贸易盛景,展现了贝雕艺术与地域文化的完美融合。

凭借着热爱与执着,翁清香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积极推广贝雕技艺,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久前,她在漳州市工艺美术馆举办个人贝雕展,展出100多件贝雕作品,让观众们领略到小小贝壳中蕴含的大千世界。

除了举办展览、参加展会,翁清香还积极走进学校开堂授课,讲述贝雕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现场展示贝雕制作过程,并手把手教学,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欢上贝雕技艺,种下传承的种子。同时,翁清香与漳州市工艺美术传习中心携手合作,成立了翁清香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行“社团+工作室”育人机制。她亲自向学生传授非遗技艺,从贝壳挑选、图案设计到雕刻技巧,事无巨细地耐心指导,引导学生成为贝雕技艺的学习者、传承者和创新者。

在互联网时代,翁清香也紧跟潮流,开通了社交媒体账号,分享贝雕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背后的故事,吸引了国内外网友的广泛关注。“不少国外同行关注了我的账号,我要好好学习英语,以后多跟他们交流互动。”她希望通过网络平台,让更多人了解闽南贝雕的独特魅力。

在全球推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翁清香也作出了贡献。今年1月,她为在美国举行的“春晚序曲全球看春晚”专场活动特别定制了一件名为《水仙送福》的作品。该作品蕴含着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与对家乡的深厚情感,被活动主办方送给特斯拉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母亲梅耶·马斯克,深得其喜爱。

翁清香深知,要让贝雕艺术走得更远,就必须让它走进人们的生活。于是,她提出了“非遗+文创”的理念,深入研究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喜好与流行趋势,大胆尝试将贝雕与动漫元素相结合,并注重产品的实用性,陆续推出水仙花系列产品,包括胸针、耳钉、发簪、书签、茶盘等20余个种类,深受年轻人喜爱。在积累了一定的客户群体后,她顺势开展定制设计服务,同时承接批量订单。

创新永无止境。翁清香还推出了婚庆系列首饰,由贝雕工艺制作的发簪、耳环、项链等饰品,搭配上古香古色的螺钿首饰盒,同时将贝雕与漆画等非遗工艺相结合,力求碰撞出更多创意火花。

翁清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贝雕艺术的热爱与担当,让这一古老技艺逐渐走出漳州、走向全国、迈向世界。她正以与海对话的传承人身份,让闽南的潮声通过贝壳的纹路,传向更远的远方。

从技艺传承 到产业破局

东山海柳雕技艺距今有几百年的历史,是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匠人先将海柳洗净,磨去附着物,然后根据海柳的形状和色泽,经过剪枝、车、磨、钻、画样、雕镂、抛光等多道工序,雕刻出烟斗、手镯、盆景、项链等各种工艺品。

磨、锉、钻……在东山县铜陵镇的老厝里,东山海柳雕技艺传承人沙文泽的刻刀正剖开时光——一段曾经沉睡在深海的海柳,逐渐弓起脊背,伸出螯足,最终化作一尾须爪张扬的龙虾。

海柳是一种珍贵的海底灌木,有“铁木”“海底神木”之称。东山海柳雕技艺源远流长,距今有几百年的历史。1958年,在东山西埔镇官路尾村的宋代古墓中就发现用海柳雕刻的手镯、酒杯。

“一条海柳树枝,看似简单无奇,通过雕刻后,摇身一变就成宝。”沙文泽说,海柳雕的制作,是利用海柳奇特的自然形状和天然色泽,通过剪枝、车、磨、锉、钻、雕镂等多道工序,进行艺术加工,制成摆件、烟斗、盆景、茶具以及手镯等饰品。

在时代的浪潮中,海柳雕产业发展面临挑战。原材料稀缺是悬在海柳雕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海柳生长于海底,生长极为缓慢,1米长的海柳生长时间需要200年以上。这使得海柳资源日益减少,原材料供应极为有限,严重制约了海柳雕产业的发展。技艺传承困难也是海柳雕发展的瓶颈,愿意学习海柳雕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此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让海柳雕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现代工业制品以其高效、低价的优势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海柳雕作品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面对重重困境,如何在保护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点,让海柳雕这份来自海洋的珍贵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对于来之不易的优质野生海柳,沙文泽更加注重设计构思,力求“因材施艺”,用好每一寸材料的天然形态与色泽,创作出精品。他早年独创的十六种系列刀具再次派上大用场,这些工具极大提高了边角碎料的利用率,能够将其巧妙融入小件饰品、镶嵌工艺或作为大型作品的点缀,实现“零浪费”。

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建议,为了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可积极开发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文创产品,除了传统的烟斗、手镯、盆景,还可设计精巧的海柳雕香插、书签、胸针等,文创“小而美”,价格更亲民,更容易走进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同时,应该积极拥抱数字营销,学习运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记录创作过程、讲述海柳故事、展示作品细节,直接触达潜在消费者。此外,在线直播带货也可成为拓展销路的新渠道,让这门古老技艺跨越地域限制,走向全国。

有关部门也可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展示海柳雕技艺的魅力,讲述其背后的海洋故事与文化内涵,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兴趣的种子。

海柳雕产业的破局之路,是一条融合材料创新、技艺坚守、市场开拓的复合型道路。它需要像沙文泽这样的匠人坚守初心、勇于创新,也需要政府、学界、市场的多方合力。唯有如此,这株来自深海的“铁木”之花,才能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继续绽放其独特的艺术生命与文化光华。

本版文字由 漳州融媒记者 刘婧 采写 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