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地区的婚宴席间,总有这样一个身影:她们既能用闽南语念出押韵的吉祥话,也能用普通话唱出对新人的祝福;既记得住隔河两村的不同门槛习俗,也能通晓婚俗细节中的美好寓意。她们是喜娘,通晓礼仪、能言善道、精于安排。
华安人阿玉就是这样一位喜娘。从服装摊主到职业喜娘,她带着“喜气洋洋”的幸福底色,在千差万别的乡俗迷宫里找到平衡,让传统婚俗礼仪在变通中延续温度。近日,她掌福执礼的系列短视频在视频平台上受到了许多网友的关注。
厚积薄发
从服装店到喜堂的华丽转身
闽南婚俗溯源于《周礼》文化,由中原传入,与古闽越文化相互融合。喜娘是闽南传统婚俗代表形式之一,俗称“阿姨”或“送嫁嬷”,至今仍活跃在泉州、漳州、厦门、潮汕、台湾乃至东南亚等地的闽南人婚礼中,延续着闽南婚礼的传统礼仪,成为闽南文化里一抹醒目的亮色。
阿玉的爸爸是个极为讲究的人,特别注重礼节。她从小耳濡目染,深受其影响。小时候,阿玉就常常看到父亲对餐桌礼仪、逢年过节的规矩都一丝不苟,从不含糊。父亲还总在她耳边念叨着“礼多人不怪”这句老话。如今,那些关于传统礼节的细枝末节,对阿玉来说早已烂熟于心,信手拈来。
年少时,有一次阿玉站在乡亲们热闹的婚宴现场,望着喜娘在宾客间从容不迫地穿梭调度,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各项事宜,那一刻,阿玉的心里便悄然埋下了一颗种子——她也渴望成为那样的喜娘。只是当时的阿玉总觉得,喜娘应该是成熟稳重、上了年纪的长辈,像自己这般年轻,怕是难以镇住场子。
后来,阿玉经营起了服装店,每日都要和来自不同村镇的人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她摸透了各色人情世故。成为喜娘的种子在阿玉的服装生意里一埋又是许多年。直到四年前,阿玉想要给自己找一份副业,这时,成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喜娘这一想法,终于被提上了议程。
拜师的经历至今让阿玉记忆犹新。在闽南传统里,能做喜娘的多是“全福之人”——儿女绕膝,夫妻相得,家庭和睦,有这般圆满的气象才被视作能为新人传递福气。华安有位七十八岁的老喜娘是出了名的“铁门槛”,一辈子没收过徒弟,总说做喜娘得看缘分。阿玉知道师父收徒先看三样:是否喜庆有福气,是否肯下功夫学规矩,有没有随机应变的灵气。她提前自学,把各乡镇婚俗的异同点记得清清楚楚,才敢上门拜师。肯钻研的劲头和天生的喜庆相,让阿玉迅速获得了老喜娘的认可,成了师父的弟子。
临场应变
婚礼现场化解突发状况
“之前遇到过这么件事。”阿玉边说边翻出一张照片,画面里新娘的红伞上绑着辟邪物,“那家人说祖训规定要用三种辟邪物,可临时少了一样,我就让新郎摘了合适的枝叶,说些应景的吉祥话,老人家立刻笑了。”这种随机应变的本事,是她在无数场婚礼里摔打出来的。
最考验功夫的是处理细节差异。“同个镇的两个村子,隔条河就有不同讲究。”盘着脑海中的“风俗数据库”,阿玉对各市、各村镇的风俗细节如数家珍:有的地方用榕树、柿子枝辟邪,有的偏爱在红伞上绑麒麟凤凰的红纸条,有的则坚持用柚子叶,还有的对盖头有特别要求。
在如今的跟拍时代,喜娘还多了项新任务。每次接活,阿玉都会提前跟摄影师沟通,在清单上标注拍摄时需要注意的礼仪细节。有次拍摄时,摄影师想让新人在门槛处摆造型,阿玉赶紧拦住:“这里的规矩是‘新娘不踩门槛’,咱们等她进厅后再拍。”
做服装生意积累的经验成了阿玉的秘密武器。跑遍闽南各乡镇的服装摊时,她就对各地的物产和店铺有所了解。在每场婚礼前,她都会带着打印好的清单上门,提醒客户需要准备的物品,还能告知哪里采购更实惠。
化解尴尬的话术也藏着生活智慧。有次,体型比较大的新娘让新郎背得很吃力,阿玉突然提高声调:“新娘双脚来落地,大吉又大利,平安又顺利。”在宾客们的笑声里,她悄悄给新郎使了个眼色,让他顺势牵起新娘的手。这种化险为夷的本事,来自她做服装生意时练就的“高情商”——“就像顾客试衣服不合身,不能说‘你太胖’,得讲‘这版型显不出你的气质’。”讲起做喜娘时的趣事,阿玉侃侃而谈。
古今融通
老规矩有了新传承
耐心专业,处处从细节考量,替客户考虑的阿玉,经一传十、十传百的口口相传,名气越来越响,如今,她的业务范围不再限于本市,已拓展到福建各地和省外。
与“只做分内之事”的喜娘不同,阿玉格外在意给年轻人讲透规矩背后的门道。在一场婚前沟通会上,新娘嫌凤冠太重不想戴,阿玉没劝,反而指着凤冠上的珠子说:“这九颗珠子代表‘长长久久’,你要是觉得沉,咱们选个轻便的款式,但上头时梳头阿姨念‘圆圆满满,幸福长久’那句,你可得认真听,那是盼你日子过得好呢。”后来,新娘不仅戴了简化版的凤冠,还特意把阿玉说的吉祥话写进了朋友圈。
有时阿玉也当起“传统翻译官”。有对新人在城里工作,想用西式流程,老家奶奶却坚持要“哭嫁”。阿玉琢磨出个折中法子:让新娘跟奶奶单独待十分钟,说几句舍不得的贴心话,她念段“哭嫁词”应景。“奶奶要的不是眼泪,是知道孙女念着家。”阿玉说,那天仪式结束,老人拉着她的手夸道:“还是你懂我们老辈人的心思。”
这样的碰撞几乎每场婚礼都在上演。有的新人觉得“上头礼”的流程太繁琐,她就保留“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的梳头礼;有的新人想简化跪拜的仪式,她便建议向双方父母敬茶,但强调“双手递茶时一定要深鞠躬,这是心意的分量”,既省了时间,又没丢了“感恩”的内核。
“不是老规矩不能变,是动的时候得知道为什么变,怎么变。就像做衣服,改了款式,但质量不能丢。”如今,阿玉的身边也多了几个年轻的身影。向新入行的喜娘讲解婚俗的门门道道和应变之法时,阿玉不由得想起了刚入行时跟着师父在婚礼上摸爬滚打的时光。阿玉觉得,自己就像给传统婚俗缝补丁的人,“用现代的线,补传统的布”,让喜庆的红绸一头连着老一辈的讲究,一头连着年轻人的脚步,让传统婚俗这件“老衣裳”既能遮风挡雨,又合身好看,在现代场景中巧妙融合,继续延伸。
⊙漳州融媒记者 肖颖婧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