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不少孩子成了“手机不离手”的小低头族。表面看是手机太好玩、孩子管不住自己,其实背后藏着一些原因。
补偿心理在作祟:上学时天天早出晚归,作业、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暑假一到,孩子就想通过刷短视频、打游戏等方式“补回来”,把积攒的压力一股脑抛给虚拟世界。
环境里的“隐形推手”:大人们做饭时刷菜谱、聊天时划手机,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同学群里都在聊新出的游戏皮肤、热门综艺,不跟着聊两句,感觉融不进同学的圈子。
现实里的“小逃兵”:有的孩子可能学业成绩不理想,或者和小伙伴闹了别扭,一肚子委屈没处说,就躲进手机里找安慰——游戏里赢一局能当“英雄”,视频里的搞笑段子能暂时忘忧。
可家长们的招数往往不管用:苦口婆心讲道理,孩子左耳进右耳出;没收手机,立马引发“家庭大战”;干脆不管吧,眼看孩子从早玩到晚,心里急得团团转。这些方法为啥失灵呢?主要是家长没摸透孩子心里的真正想法。
漳州市第四医院市区心理门诊曾接诊过一位妈妈。她表示,因儿子暑假天天沉迷打游戏,她急得睡不着觉。心理治疗师给她支招:先别急着反对,试着走进孩子的世界。于是这位妈妈当起了儿子的“游戏队友”,每晚陪儿子打两局,边玩边聊身边的生活趣事。慢慢地,儿子不仅自己定闹钟控制玩游戏的时间,还主动帮妈妈做家务活。
想要让孩子摆脱暑假“手机依赖症”,可以试试以下三招:
家长先放下手机
很多家长嘴上对孩子喊着“别玩了”,自己却窝在沙发上刷视频——这样的“双重标准”,孩子可不服气。暑假里不如试试“家庭手机减法”:下班回家把手机放在玄关的收纳盒里,专心陪孩子玩游戏、看看书、聊聊天。你专注陪娃的样子,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丰富假期生活
孩子盯着屏幕不放,有时是因为“没事干”。暑假有的是大把时间,不如把生活安排得丰富些:早上带孩子一起去菜市场挑新鲜蔬菜,回家比赛谁切的土豆丝更细;下午约上小伙伴,一起去打打球。当孩子在厨房里学会煎蛋、在球场上投篮得分、在朋友堆里笑出眼泪,也会慢慢淡化手机里的虚拟快乐。
约法三章定规则
暑假的手机使用,不能靠“家长说了算”,得全家商量着来。开个家庭会议,一起定个“暑假手机公约”。记住,规则要大人、小孩一视同仁——爸爸不能借口工作偷偷刷视频,妈妈也别一边追剧一边催孩子放下手机。
如果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就得提高警惕了:比如饭也不吃觉也不睡,一门心思玩手机;不让玩游戏就摔东西、大喊大叫,觉得生活没劲。这时候别硬扛,赶紧找专业的医生就诊,或者拨打12356心理热线求助。
其实暑假里孩子适当玩会手机也是正常现象,关键是别让手机“偷走”亲子时光。只要用对方法,引导孩子把手机当成工具,而不是生活的全部,这个暑假就能既轻松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