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走在乡间的公路上,偶遇一辆前一轮后两轮的摩托车,见它“突突突”冒着一阵浓烟驶过,我嘟囔了一句:“现在还有‘三脚虎’啊。”孙子问我什么是“三脚虎”。我稍作解说这是从前常见的一种三轮车,它的正确名称叫做“后三轮摩托车”,在二三十年前像古代的牛车马车一样供人们使用,孙子听了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以前我就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是用来载人,为什么不叫“三脚牛”或“三脚马”,而叫“三脚虎”呢?是因为虎听起来比较威武吗?后来去了解一下才知道,只是一开始有人这样叫起来,像人的名字阿猫阿狗一样,叫的人多了,也就形成约定,无从考证,如今想起来不禁令人莞尔一笑。
“三脚虎”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动力是柴油机,这种“三脚虎”马力大,但噪声大,烟雾大,震动也大,有人也叫它“土炮”,这种“三脚虎”大多是一些小农机厂自行组装生产的杂牌货,价格便宜,但安全系数较低,通常用于乡间载货,人货混装。还有一种“三脚虎”的动力是汽油机,这种“三脚虎”的噪声和烟雾比柴油机的少得多,也是正规厂家生产的。过去泉州的几个“城门头”都经常停泊着这种候客的“三脚虎”,运费比较便宜,速度也快,市民普遍能接受。我们单位曾经长期驻扎着两辆用来载客载货的“三脚虎”。在没有出租车的年代,“三脚虎”对于人们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一种便捷又实惠的交通工具。
过去,我从泉州回惠安老家探亲,班车一到东园的汽车站,就会马上围上来一群拉客的“三脚虎”司机,他们举着写有地名的纸牌,热情地招呼乘客,高声喊着:“埕边现走,张坂现走,百崎现走。”“现走”就是“马上走”的意思。在20世纪90年代,后渚大桥还没有建起来,来回泉州和惠安县城时,东园是必经之地,班车只到东园,东园成了南来北往的中转站,因此东园的公路两旁总会聚集着许多“三脚虎”司机。由于去东园街做买卖的、上学的、进城中转的和外出回乡的乘客一向很多,“三脚虎”司机也随之增多,他们服务热情,有时害怕乘客不坐他们的车,还会帮着提行李、抱小孩、搀扶老人上车,这些司机起早贪黑,多拉快跑,车子招手即停,赚着辛苦钱来养家糊口。我的一位堂弟和一位表哥也曾经是“三脚虎”司机,但是他们每次碰到我都不收车费,我后来回家搭车时便尽量避开他们,毕竟多载我一个人,他们就会少赚一个人的车费。
后来“三脚虎”逐渐淘汰了,被更安全和舒适的小四轮载客车所替代,再后来私家车多了,城镇公交车也多起来了,小四轮载客车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虽然“三脚虎”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但它过去在乡镇短途运输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已然成了许多泉州人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