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执行:融媒体记者 谢伟端
古诗词文字结晶度高,用最少的字表达最多的意思,韵脚又让文字有节奏感,我喜欢其中的规律美、节奏美。小时候的课本里有很多古文和诗词,“城春草木深”或“烟花三月下扬州”,短短几句就把我打动了,也许没有刻意背诵,但无形之中就成为日后创作的土壤和养分,这是长期的积累。
入行之初,我结合自己对古诗词的喜爱与理解,尝试用类似宋词的文字或语法创作中国风歌词。把古诗词放进流行音乐,像宋代那样,把爱情寄托在小桥流水、江南小镇,让自己的作品有辨识度、与别人有显而易见的差异,就是讲故事的方法和画面感不一样。宋词的文字美、画面美,变成我创作的一部分。今年,我应我的好朋友、泉州籍知名音乐人杨宗南的邀请,为泉州创作一首歌。为了呼应“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主题,他在发来的旋律小样中用了宋词和元曲的格式,我也正是按照宋词词牌和元曲曲牌来填词,在歌词中呈现古城泉州多元样貌和海丝印记。待歌曲发表后,我们希望让更多人借这首歌曲认识泉州、了解泉州,甚至爱上泉州。
中国风歌词大约只占我所有作品的五分之一,但是被讨论的永远是这五分之一,因为有辨识度。创作之初,中国风歌曲只是一种尝试,对市场反应并无把握,但结果远远超出预期。从《东风破》到《青花瓷》《菊花台》《烟花易冷》,我与周杰伦合作的中国风流行歌曲受到歌迷的喜爱,逐渐形成一种音乐题材、一种曲风甚至一种流行文化现象,这样的反响让我有了信心,也有了成就感。
年轻人从不抗拒传统文化,关键在于通过什么样的媒介与渠道去接触。要吸引年轻人,可以通过流行元素去串接,通过生活化产生市场效应,进而让创作者也更有信心。从昆曲到书法,从古诗词到汉服,都是如此。以“汉服”为例,汉服推广相对于传统技艺来说,好处在于比较没有门槛。但一开始办汉服文化周的时候,很多年轻人不太敢穿,搭公交的时候穿着感觉像在拍戏,这就存在一个认同感的问题。大家不是不愿意穿汉服,可能是信心不足从而不敢穿。而十多年来,随着汉服热潮的兴起,认同汉服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多,而且有了归属感,感觉很自在。而仪式感则是让年轻族群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有一种仪式的约束,才能更好地守住传统的底蕴。
我认为,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先求量、再求质,让参与的人尽量多,而其中总有对文化更感兴趣的人,得以进入更专业的领域。同时,借助影视作品、音乐、动漫、小说等通俗文化产品去推广传统文化,可以得到更大范围的影响力,甚至在年轻一代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