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地处东南沿海,各种鱼类少不了。过去保存食物不易,相较于其他食物,鱼鲜更不易贮藏,因此“咸渍”这种保鲜方式便应运而生。沿海而居的人们会用海盐去咸渍鱼肉,即在鱼肉上均匀地抹上盐巴,再将鱼整齐码放于器皿中密封存放,腌制几天后,拿出来用绳子穿起,并吊于北风处吹干。
我印象最深的咸渍鱼,是巴浪鱼干和带鱼干。巴浪鱼是物美价廉的一种鱼货,即使在物价飞涨的今天,它的价格依然亲民。洗净后的巴浪鱼,表面抹上盐巴,放入锅里蒸熟,之后置于太阳下晒干就成了巴浪鱼干,这也是闽南地区处理巴浪鱼的一种特色做法。
身为80后的我,儿时的餐桌记忆里,每顿早餐基本都有一盘巴浪鱼干和一碟炸咸豆腐泡。这两样小菜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咸”,通常搭配一小块巴浪鱼干或者半块炸豆腐泡,就能吃下两大碗稀饭。在物资匮乏且经济不宽裕的年代,这两样“咸菜”也成了每家早餐的必备。
儿时的清晨,时常能听到挑着担子的大婶在穿街走巷地叫卖巴浪鱼干。她的浅底圆形竹篾上面总是整整齐齐地,一圈一圈地码放着晒干的巴浪鱼,每一只都身形完好。大人们会从里头挑几只带回家,掐头去尾,把中间的鱼骨去掉后再烹调。讲究一点的人家,会用开水冲洗巴浪鱼干,不讲究的则会直接把鱼肉撕成小块,并放进锅里搭配少许的油焙一焙。“焙”和“煎”不同,焙是用小火加热的方式处理鱼干,目的是去掉鱼干里残留的水分,让鱼干能更好地储存。家里每次“焙”好的鱼干,往往可以吃好久,少说一两个星期,多则一个月也吃不完。
咸渍的巴浪鱼干是做闽南地瓜粉团不可缺少的一样配料,没加巴浪鱼干的地瓜粉团,吃起来总觉得少了一些滋味。巴浪鱼干撕成小块,搭配炒花生、花菜和地瓜粉一起搅拌后捏成团,放入热水里煮开,同时添加一些面线和青菜来增味,一碗热气腾腾、嚼劲十足的地瓜粉团就做好了。后来我在外地也吃过地瓜粉团,但总感觉离开闽南的地瓜粉团有点“水土不服”,仔细研究一番,才发现是因为少了巴浪鱼干这个重要配料。
白带鱼也适合做成咸鱼干。带鱼在一些记载中被指为闽南地区的一种“专属”鱼货,又被定义为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鱼。正如《五杂俎》中记载:“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种最贱者,献客不以等俎。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即便难登大雅之堂,但带鱼仍然是一种颇受大众欢迎的鱼鲜。每逢过年,闽南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买一些带鱼来作为年货,尤其是做“炸年菜”时,一定少不了炸带鱼。
印象中,我家每年腊月里腌制的咸鱼干,通常能保存一年的时间,平时可以用它们来烹煮成爆炒咸鱼、咸鱼烧肉、咸鱼茄子煲等各式佳肴。不仅煎、炸、炒都是烹饪咸渍鱼干的好方法,以煲煮方式做成的咸鱼羹面线,也是闽南地区的一道传统“上桌菜”。记得小时候走亲戚,只要碰上饭点,即使家中不富裕,主人家也会煮一些饭菜来款待客人。比如咸鱼羹面线就是一道拿得出手的好菜,且做起来也简单,只需要将咸带鱼放进温水中洗净,加一些地瓜粉搅拌均匀,再与蛋液一起放入锅中煮熟,临出锅时拿几片小白菜叶做点缀,一道美味的“上桌菜”就做好了,不仅主人做得轻松,客人也吃得开心。
对我来说,多少山珍海味都比不上一碗妈妈做的咸巴浪鱼干地瓜粉团和家宴上的那碗咸鱼羹面线,毕竟巴浪鱼干和带鱼干的滋味,有时就像是时间和空间的使者,可以透过味蕾去抚慰漂泊在外的游子之心,一解难抑的思乡之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