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金戈铁马的时代,群雄争霸,朝秦暮楚。
雄踞一方的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据传几度迁都。楚人的生活情况什么样?楚王的故事真假几何?这些问题至今引人遐想。
在4月16日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国家文物局发布了考古发掘的迄今楚国最高等级墓葬——安徽省淮南市武王墩墓的最新发现,楚国历史的封土正被层层揭开。□新华 央视
椁室发掘进入第二阶段
安徽地处江淮,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重点经营的战略要地。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寿春,位置在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武王墩墓,正位于楚寿春城遗址东边约15公里处。
因该墓历史上多次被盗,2019年以来,国家文物局指导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定系统的考古工作计划,开展全面的考古调查、勘探和抢救性发掘。
2020年至今,考古工作者重点对主墓(一号墓)进行了发掘。今年3月7日开始拆解提取椁盖板。至3月27日,四层椁盖板全部安全提取完成,共计443根,总重约153吨。现已进入椁室发掘第二阶段,即椁室内部的发掘清理。
“这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评价道。武王墩墓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已发掘最大楚墓
规模有多大?武王墩主墓(一号墓)外围设有独立陵园。陵园平面近方形,面积近150万平方米,相当于200个足球场。主墓就像一个倒放的被削掉尖角的四棱锥体。纵深约20米,如果再加上曾经填在墓顶的封土,这座大墓的完整身高就超过10层楼了。在大墓的东侧有一个长达40多米的斜坡墓道,而车马坑,通常都和墓道方向相反,位于这座大墓的西侧。陵园内发现有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遗迹。其中,车马坑是已发掘探明楚墓车马坑中最长的一座。
武王墩主墓(一号墓)为一座大型“甲字形”竖穴土坑墓。封土堆整体呈覆斗状,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墓坑近正方形,边长约50米,墓坑东侧有长约42米的斜坡墓道。在目前发掘的楚墓中也是最大的。
九室楚墓国内首见
规格有多高?武王墩考古项目负责人宫希成介绍,目前已提取漆木器、青铜器等编号文物超过千件,包含青铜礼器、生活用器、漆木器、乐器、俑等珍贵文物。其中漆木器数量、种类都是空前的。
考古队员还惊喜地发现,主墓(一号墓)东Ⅰ室南端放置的大鼎粗测口径超过88厘米,比安徽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楚大鼎还大。
楚墓的台阶数量也与墓主身份和地位有关。记者在现场看到,武王墩墓坑四壁有逐级内收的台阶共21级,形制规整,规模宏大。
结构有多复杂?武王墩主墓(一号墓)具有极为复杂的多重棺椁结构。墓坑中央建有“亚字形”椁室,四周分列8个侧室,椁室中部设有棺室,均由长条形枋木构筑,顶部覆盖多层盖板。
专家说,这是目前国内首次见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
椁室盖板发现近千文字
主墓(一号墓)椁室盖板上还写有墨书文字,通过先进的红外设备辨识后,已发现和采集100多句、近千字。这些文字记录,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楚国墓葬营建过程、职官制度、名物称谓等问题。
国家文物局指导研究团队做好出土文物现场保护和多学科研究,完成椁盖板、竹席、漆木器等脆弱文物的加固提取,并在实验室内开展精细化清理和稳定性保护,同步进行墓葬碳十四测年、木材树种鉴定、椁盖板墨书红外识别、漆器和纺织品材料检测与工艺研究、墓葬埋葬环境分析等多学科研究工作。
墓主身份究竟是谁?
经过考古发掘,目前可以确认武王墩主墓(一号墓)是楚王一级的最高等级大墓。结合史书记载,以及其他楚墓研究成果,现在考古专家推测,武王墩墓的墓主可能是楚国国君考烈王。
史书记载,战国末期,公元前241年,楚国国君考烈王将都城迁到今天安徽寿县。楚国在此历经考烈王、幽王、哀王、负刍四代君王统治,直至被秦国所灭。哀王被负刍所杀,当政仅两个多月;负刍后被秦军俘虏。
历史学者通常认为他们被依制下葬的可能性很小。20世纪30年代,安徽寿县的李三孤堆墓,发生多次盗掘,出土了国宝级文物铸客大鼎等青铜重器,大鼎重达400公斤,铸造工艺精湛,犹存大国气象,学术界一般认为李三孤堆墓为楚幽王墓。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考古一组组长张闻捷说:“李三孤堆它的这个墓口大概40多米,相比于整个武王墩一号墓,每一个边长要少十米左右,整个墓葬规模略小一些。所以属于考烈王的墓可能性相对大一些,我们现在只做这样的一个推测。还是要等墓下面器物提取完,根据文字资料,来推断具体的墓主人。”
武王墩墓此前被盗追回的77件文物中,追缴文物的等级和数量,说明了该墓的规格远高于一般楚国贵族墓。其中,二级文物包含了两套编钟,一套9件,另一套14件。“战国中期以来楚国的高等级贵族,楚国这个封君级,出土了13件的青铜钮钟,和这个14件的青铜钮钟之间有非常好的衔接关系。”张闻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