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剑文
又见簪花烂漫,当那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的“簪花围”铺展开来,汇集成海,我被深深震撼到了,仿佛置身于一片流动的花海。
初见蟳埔女的簪花围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的蟳埔渔村宁静而寂寞,偶尔见一两个簪花渔女挑着鱼鲜从蚝壳老巷里穿行而过,空气中除了飘着海腥的味道外,还抖落了一路的花香。那时的她们笑容是羞涩的,簪花也是稀疏的,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那是我对蟳埔渔村的最初印象。
十多年前的一个正月廿九,我骑车到泉州湾看海,走到蟳埔渔村时意外撞见盛大热闹的妈祖巡香活动,那数千人组成的踩街队伍中,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大片涌动的“簪花围”。一眼望去,那簪花在风中摇摆成一片花海,每个“簪花围”下是一张张笑靥如花的脸,这些脸无不带着渔女淳朴欢乐的表情。是的,当簪花汇集成海,渔村便沸腾了,空气中弥漫着花香的味道,那味道充满了快乐的气息。
我知道,这些簪花飘溢着大海的气息,带着海丝的风情。蟳埔女所簪之花依季节而变换,有洁白的素馨花、玉兰花,有黄色的菊花、含笑花,有红色的山茶花、粗糠花等,这些花不少是舶来物,带有异域的韵味。宋元时期,随着丝路的兴盛,许多阿拉伯商人定居泉州,海商望族蒲氏家族在刺桐港畔建有云麓花园,他们把素馨花、含笑花、玉兰花从家乡移植而来,以遥寄对故土的思念。后来这些异域花草流入泉州民间,成为女子头上的装饰品。蟳埔村靠近云麓花园,爱美的蟳埔女见了那些新奇鲜花不免心动,于是房前屋后纷纷栽培起来。花期一到,香飘四邻,于是随手摘几朵花儿插在耳畔,既可闻花香,又可装点发髻,那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于是,你簪一朵我簪三朵,你盘三圈我盘五圈,渐渐地,蟳埔女头上的簪花越来越多,争奇斗艳,成就了一种别具特色的“簪花围”习俗。
如逢喜庆时日,或逢年过节,蟳埔女必盛装打扮簪起花来,你给我盘发,我给你簪花,一头漂亮的簪花就在絮絮叨叨的笑谈中盛开了。当鲜花缀满了她们的头上,当花香在耳畔流淌,就有一种浓浓的亲情在她们心间荡漾。无论在巡香祈福仪式上,或是在迎亲喜庆队伍中;无论在黑色的滩涂上辛勤劳作,或是在喧嚣的闹市里叫卖海鲜,那一头头色彩艳丽的簪花在人群中最为耀眼,那是蟳埔女最引以为傲的视觉标志。有意思的是,村里一有喜事,那些用以簪头的花串就成了馈赠亲友的最好礼物,一串鲜花就是一串祝福,而这种赠花习俗就演化成一种既时尚又古老的美丽礼仪,传递的是一份既美好又芳香的祝愿。
蟳埔女习俗犹如深巷中的一坛老酒,历久弥香,并引得世人关注。2008年,蟳埔女习俗列入国家非遗保护项目,我有幸参与此项目申报。去年初,演员赵丽颖到访泉州体验簪花,那美丽的“簪花围”再次惊艳了世人。如今,在蟳埔,“簪花围”体验馆从两三家增加到近二百家,蟳埔村成了网红打卡点,簪花已烂漫成一种时尚,“簪花围”火遍海内外,即便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簪花摇曳的影子,那不就是一种深藏在骨子里的文化自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