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泉州晚报

文字张力背后的复杂人性

日期:04-16
字号:
版面:第14版:清源·新悦读       上一篇    下一篇

《海礁石》 李传华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二十年前,我大学毕业前到新闻单位实习,李传华老师是我的实习指导老师,他从部队转业到报社当记者,文笔十分了得。二十年后,我收到他从海口寄来的长篇小说《海礁石》,心中莫名欢喜,这是他笔耕不辍的又一见证。

如今,他和我都生活在海滨城市,我虽然也喜欢海,但忽略了海礁石,他却以此为题出版了一本小说,着实厉害。《海礁石》是一部精彩的小说,讲述了一家名为民生公司的国企,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主人公辛志清临危受命,带领公司上下奋力突破,虽受掣肘,仍屡创佳绩,但因其不精于世故,遭人构陷,坠入一场灾难,在一轮又一轮的被调查中,主人公始终坚信正义,最终峰回路转,迎来曙光。

读者首先会被《海礁石》的文字所吸引,其语言风格洗尽铅华,不事雕琢,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生动的情境,刻画出人物的特性。如写杨大彪时的白描:“杨大彪身高一米七几,极瘦,好烟酒,右手食指和中指焦黄焦黄的,总是一副看谁都不顺眼的样子。只要一说话,他那两只眼珠子就滴溜溜乱转,像被人拨动的地球仪。”文字简短,寥寥数笔,栩栩如生,画面感极强,把杨大彪的形象活脱脱呈现出来。如此文字既精炼准确,又富有张力,带有无可名状的感染力。

进入《海礁石》的故事,读者会发现小说结构严谨,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塑造饱满立体,深刻抛出时代之问:在人情关系的利益链中,个体,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如何掌控是非善恶的标尺,如何在复杂的困境中积极突破,实现自我价值。小说处处显示出作者对人情、人性以及人物关系的深刻洞察。

《海礁石》是李传华对社会生活现象分析提炼、集中概括、继而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的结果。全书通过主人翁辛志清的宦海沉浮,折射社会百态,写出人性善恶。文学是人学,文学可以直击心灵,《海礁石》将人性深层地剖析并呈现给读者,引领读者在紧张而富有戏剧性的冲突中感受情节的跌宕起伏,随着故事心潮澎湃。小说巧妙地将个人与社会时代背景的碰撞、人与人之间的纷繁争执,以及内心世界的挣扎和冲突融为一体。叙事语言和人物对话交织穿插,构建了这部引人入胜、令人深思的长篇小说。

文学是一种能够抚慰人心、启迪思考、丰富生活的艺术形式。文学又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感悟和反思。这本小说的完成,既得益于李传华对社会细致的观察,也得益于他当记者时所训练出来的独特视角。从书中可知,他有着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生活、人群的深入观察,有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在写作中,李传华竭力避免人物形象的刻板化,力求塑造出更加立体、鲜活的人物。他深知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因此在设计人物性格时力求精细入微。辛志清、阿牛、杨大彪、禤晓龙等角色在他的细腻笔触下跃然纸上,这些角色身上或多或少映射出我们每个人的影子。人物的性格与行动推动着故事的展开,而故事的发展又反过来深化了人物的形象。小说的叙述在与“命运”的不断碰撞中徐徐展开,揭示了生活中的种种无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这部小说成功描绘了一个以国企为中心的群像图,其中所包含的角色面孔既复杂又多样。

小说为什么以《海礁石》来命名,我想在书中已经有了一些答案。书中已经赋予了海礁石丰富的内涵,如文中所写:“海礁石很伟大,那么大的风浪,日夜不停地扑打,企图将它摧毁,它却顽强而执着地站立在海中,越摧越坚。那些牡蛎和贝壳也纷纷归依,紧紧贴附。又或,它被海水淹没,就像被人蒙了面,也不挣扎,不抱怨,它的命运从来都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却活出了一种与世无争般的状态。”这部小说很值得读者捧起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