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小人书,是在20世纪60代中期上幼儿园时。放学回家路上,会经过街边的小人书店,店门口挂着一块贴满小人书封面的纸板,每张封面下写有编号,想看哪本,店主会从书柜中找出小人书。得在店里看,薄一点的一分钱,厚一点的两分钱。
星期天不上课,我经常偷偷溜出家门去那家店,最开始是踮起脚尖看纸板上的小人书封面,自己天马行空在脑海里想象书里的画面和故事,后来也会悄悄坐到正在全神贯注看书的小朋友身边,偷偷瞥几眼。有的小朋友比较友善,会笑笑不作声,让我一起分享,有的则会故意歪过身子,不让我看,搞得我心里像被蚂蚁咬了似的,其痒难耐。
有一次,我把上午在幼儿园喝豆奶的一分钱节省了下来,下午放学兴冲冲跑去小人书店看了一本小人书,当时的同班同学、邻居小女孩也跟进来一起看,没想到回家后她却向我妈“告状”,害我被罚跪半小时。
上小学时,我一分钱一分钱地积攒买书,逐渐也有了十几本小人书,用纸箱小心翼翼装着,这里面就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卓娅与舒拉》《神笔马良》《大闹天宫》等等,一有空,我就会从床铺底下拖出纸箱,一本本看下去,反反复复,乐此不疲。
自幼我就特别羡慕那些藏有不少小人书的人,千方百计地想要接近他们,以求一饱眼福。
印象最深的就有几个。第一位就是我的二舅,他是自学美术的,后来成为小有名气的画家,他那里有一整套的《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每当去外祖父家,这两套小人书让我百看不厌。第二位是晋江一位乡村朋友,家里出华侨,小人书居然装了满满的一个大木箱,里面有一整套《杨家将演义》《说岳全传》,这让我爱不释手,暑假经常在他家看得乐不思蜀。第三位是邻居,她父亲原来是省人民出版社的领导,一次偶然发现她家居然有一套五十多本崭新的《三国演义》小人书,这让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我跟着姐姐在她家看了半天,印象最深的是《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长坂坡》《空城计》,书中关羽、赵云、张飞、诸葛亮几个人物形象一下就印在脑海里了。以后的日子里,可能是她几个哥哥姐姐不让她带朋友到家里,我就再也没有进她家看过那些小人书,只是经过她家门口时,会情不自禁地投去渴望的眼神。
到了中学时代,我还是喜欢在新华书店和书摊淘小人书,《母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飞夺泸定桥》等陆陆续续成为我的“囊中之物”,之前的乡村朋友,知道我痴迷,也慷慨解囊,把部分小人书邮寄赠我,丰富了我的书库。
这些小人书让我辨忠奸、明事理,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有动力。有些时候,我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描绘其中的几个人物,贴在墙上自我欣赏好一阵子,有些时候,我会和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交换阅读,做到互通有无,其乐融融。
一直到参加工作,经济条件稍微宽裕一点了,我还把四大古典名著的小人书合集一并购入,摆放书柜里,不时重温,以缓解儿时的“饥渴”。
几十年来,搬了几次家,一些小人书被友人借走未及时归还,一些因保管不善被虫蛀咬而遗弃,剩余的被我妻子打包整理收拾到一个小木箱里存放着,她也清楚我的喜好,不忍擅自处理掉。
这些小人书是岁月的沉淀,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坐标,它们陪伴我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