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泉州晚报

降慢“旅”的节奏 实现相对完整的“游”

日期:04-12
字号:
版面:第17版:环湾生活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孙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近日在泉举办讲座。

按照我对旅游的粗浅理解,中国传统的旅游至少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长距旅游。这种旅游有明确的针对性,旅程一般较长,旅游者出发前都有周密的计划,他们通过前人文献了解计划旅游地点情况,熟悉著名诗人词客相关诗文,根据前人著述的指引去游览,能够在先前文豪的启发下找到一种共鸣。这类旅游的人群很小,留下文字记录他们行程的更少。西汉的史学家司马迁、明末的探险家徐霞客等,都属于这一类。

第二种是以居家或工作所在地为基点,以周围古迹、名胜和山川为对象的短距旅游,具有消闲性质。通常这种旅行,旅游者都是与家人或亲朋好友结伴同行,当天往返者居多,最多短时居住就近寺庙道观或私宅农庄。这类旅游因为比较轻松,容易触景生情,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游记,就是在这种旅游状态下的作品。

第三种是趁学习、公务和商务之便,顺道进行的长途旅游。在这之中有远行拜师学艺的,有前往省城或京师考试的,有前往某个州县赴任的,也有外出长途经商的。无论是哪一种目的远行,古人都会珍视这来之不易的机会,顺便考察沿途的山水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就连忙于经商获利的商人也不例外。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古人都是乘船、骑马、坐轿或步行,花在路上的时间都是很多的。旅行速度虽慢,却也有时间从容游览观赏。因此,古人们会很珍视旅途中观玩,而不是仅仅限于一二旅行目的地。所谓“乘兴而往,尽兴而归”,就是古代旅游观的写照。旅行中或旅行后记录下印象深刻的所见所闻,也就成了一种风气。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遗产地旅游业发展很快,名山大川、古城古寺都有人满为患之感。然而,中国现在的遗产地旅游业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旅游主要人群还是集中在一些宣传较多、知名度高的遗产资源上,许多很好的优质旅游资源被忽略;不少游客停留在“上车睡觉”“到此一游”的初级层面上。

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进行改进,其中就包括不同文化遗产资源的不同旅游方式的研究。

“旅游”是由“旅”和“游”两个相互依存的要素组成的系统。按照旅游学界通常看法,在旅与游的关系上,旅要快,游要慢,快慢交替,相得益彰,才称得上是“善行旅游”。但有的旅游系统,交通线路同时也是景观廊道,这时就需要将旅的节奏降下来,才能做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游。

事实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古代国家,首都、地方中心城市、地方城市和基层村镇,都是由交通线联络起来才构成一个系统的。由于这个缘故,我国的文化遗产,实际上是由“线形遗产”串联的遗产区域和遗产地组成的一张网络,这些遗产构成了一个系统。这些具有交通功能的“线形遗产”尤其需要走着看。

作为有着22个“世遗”点的泉州,她是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是海上丝绸之路这一“线形遗产”或“文化线路”的重要节点,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作为宋元王朝的地方城市,泉州有城池、衙署、文庙、坛庙等建置城市要素;作为海港城市,泉州有大量码头和桥梁来联系水路和陆路;作为外贸的中心城市,泉州有面向不同销售对象的不同品质的瓷器、铁器等生产基地;作为世界各地人们聚集的国际城市,泉州还有大量文化交流的作品,如不同宗教的寺庙及其相关遗存。来到泉州游学之前,不妨尝试采用不同的分类组合方式,先将泉州这些文化遗产点重组排列成不同的分类系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旅游时间,选择其中一个系统或系统中的部分子系统作为旅游导览。

□本期执行:融媒体记者 黄耿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