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泉州晚报

大学给家长寄成绩单

日期:04-12
字号:
版面:第04版:评论·聚合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期主持人:于理

主持人:这两天,“浙江大学把成绩单寄给家长”引起热烈讨论。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的帖子显示,学校把成绩单寄回家了,帖子上还可以看到学生的部分考试科目,比如普通化学、身体素质课、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代史纲要等,成绩单上盖着浙大教务处的章。有人认为,大学给家长寄成绩单,是把大学生当未成年人管,有些人则觉得这是家校沟通的好举措。该如何看待?

本期嘉宾:张立美、前溪、杨朝清

并非好举措

□张立美(教师)

让家长看学生成绩单是中小学的标配,但大学给家长邮寄成绩单并非个例,浙江大学更不是首创。前几年,深圳大学给学生家长邮寄成绩单就曾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当时有媒体梳理过,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财经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此举已经实行多年。

大学给家长邮寄学生成绩单,并无不可。大学享有办学自主权,要不要给家长邮寄学生的成绩单属于大学的自主权,可以邮寄也可以不寄。虽然成绩属于学生个人隐私,但家长对学生成绩和学习状况具有一定的知情权。特别是那些学业成绩亮红灯的大学生,大学除了对学生本人进行预警外,应当让家长知道孩子在校的学习状况。

但从高等教育角度说,大学给家长邮寄大学生成绩单并不算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笔者不支持。“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邮寄成绩单的背后实为迷信家长监管的思路,在客观上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独立精神和自我成长。大学生基本上是成年人,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在校期间一切言行举止产生的后果和责任都只能由他们自己承担,不需要学校再像教育小学生一样向家长打报告,家长也需要对孩子的成长放手,不宜过度介入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家校积极沟通

□前溪(职员)

大学生远离父母外出就读,如果大学生不主动向父母报告学习情况,父母很难知晓孩子的大学学习生活,等到挂了科才知晓孩子不认真学习,为时已晚。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寄成绩单,建立积极的家校沟通,这没有什么错。家校沟通不是只针对中小学生,大学生也适用且需要。

很多人认为,大学生重在自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不能再像中小学时那样,靠父母盯着。但其实,强调自律并不意味着家长完全“脱管”,甚至放任不管,这同样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作为父母,有权利知晓孩子在大学的学习情况,也应知晓孩子的学习认真程度。虽然无法每天亲自管理监督,作出提醒却是必要的。

对于大学生的成绩单,大学不能只是一寄了之。尤其是对于挂科多、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应充分了解大学生挂科原因,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如果学生挂科的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效果差,学校有必要加强教师管理,提高课堂效率。

父母在收到孩子的成绩单之后,要理性看待。如果孩子已经努力了,但成绩不太理想,应给予理解。如果孩子是因为无心学习才挂科,则要给予督促和提醒。当然,家长也不能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更深入了解孩子其他方面情况。

保持自省自律

□杨朝清(教师)

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中学拼命学,大学快乐玩”,进入大学之后成绩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给学生家长寄成绩单”也就变得匪夷所思。

进入大学并非终点,而是重新启程。即使是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成功进入名校的学生,也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可以“躺赢”。君不见,一些高中时期的“尖子生”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遭遇学业困难乃至挫败,不得不延长学制甚至被迫退学。即使在浙大、武大这样的名校,也依然有少数学生交出了糟糕的“青春答卷”。

在某些高校,即使没有给所有学生家长寄送成绩单,也会通过学业预警机制对那些“挂科”严重、所修学分不够的学生进行“弱势补偿”,校方会联系家长进行沟通协商。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是第一要务;虽然不能“唯成绩”,但并不意味着成绩完全不重要。不论是求职还是升学或是申请留学,拥有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依然是不错的“敲门砖”。

那种认为“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的观念,显然是一种陈旧、滞后的“文化枷锁”。在相对宽松、弹性柔软的环境下,一旦缺乏自省自律,大学生很容易让惰性滋长、欲望膨胀。如果在大学校园里得过且过、浑浑噩噩,终究要为自己的认知局限付出沉痛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