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花黄,痴子忙”,每年到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也是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的高峰期。泉州市第三医院精神、心理专家提醒,原本有精神心理疾患的人群,此时容易出现失眠、情绪低落或暴躁等病情起伏变化,建议及时就医,调整心理状态及用药方案。 □融媒体记者 张沼婢
草长莺飞时 愁绪心头绕
小A(化名),女青年,多年来坚持遵医嘱用药,1年来病情稳定,最近家人却明显觉察她容易伤感、自卑,好发脾气,很少与人交流,饮食、睡眠状态也不好。“心情两极化,有些时候觉得自己很棒,生活、工作没什么可以难倒自己的。但这几周来却郁郁寡欢,对很多原本有兴趣的事务失去兴趣。”小A向医生反映说。
记者从泉州市第三医院了解到,该院年前住院病人约600例,近期增加到850位。“三月草长莺飞时,七分愁绪心头绕。”泉州市第三医院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倪峻华说,春季气温回升,万物复苏,人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也会有所感应。民间素有“菜花黄,痴子忙”的说法,说的是油菜花开的春季,正是精神心理状态本就不稳定者较易发病的危险季节。
“判若两人” 可能是病情波动
倪峻华指出,各年龄段的精神心理障碍困扰者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季节的影响,但其中老年人、青少年尤为明显。
对于老年人来说,身体、心理功能都在逐渐衰退,心理活动的调节能力、平衡能力也被削弱。特别是那些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其中以躁狂最常见。
教育专家指出,每年春季是学校学生发生碰伤、摔伤等意外情况的高峰季节。处于青少年期的精神心理障碍者,由于他们的大脑皮层兴奋性本身就具有高而不平衡的特点,所以更容易在春天出现病情加重或复发。
这两个年龄段的患者都有兴奋、活动增多的表现,即‘痴人狂’。当然,其他年龄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也很可能在春季出现病情波动。
“表面上妙语连珠,反而可能是发病征兆。”倪峻华说,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来说,有时会被一些假象所蒙蔽。部分存在心理障碍的患者,在春天会出现轻躁狂,显得自信乐观,幽默诙谐,甚至妙语连珠,给人活力焕发的印象。
此时,要将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看看是否有出格的变化,是否“判若两人”。同时,还要与处境相联系,看看他们欢快的心情是否与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一致,如果经常“没事偷着乐”或“点火就着”,就可能是病情波动的征兆。
出现以上现象应引起重视,尤其对于有严重悲观消极、自伤或自杀倾向者,应及时介入治疗。
做到“五好” 助心理调适
泉州市心理热线中心主任刘华杨说,做到好睡眠、好运动、好心情、好兴趣、好营养这五个方面,相当于打了一剂心理预防针,有助于舒心度过春季,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好睡眠。遵循人体“生物钟”规律,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不熬夜,不过度睡觉,保证充足而高质量的睡眠,是预防各种疾病发生的先期条件。为了养成就寝和起床的良好习惯,医生提倡睡“子午觉”,即23:00以前入睡;午休时间推荐12:00—13:00,时长一般在20—30分钟为宜。
好运动。有研究显示,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使人脑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高,刺激大脑分泌内啡肽,容易让人产生幸福愉悦感。散步、慢跑、做操、打球等体育运动,既能活动筋骨、增强体质,又可舒缓压力,使不快的情绪得到宣泄,从而调适个人心情。
好心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是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有力保障,心情不佳时试着与亲友们聊聊天,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好兴趣。不开心时出去唱唱歌,或通过书法、阅读、写作、绘画等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转移注意力。兴趣爱好是一种带意识特点的心理倾向,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兴趣爱好还可以转移对自我心态的过度关注,降低对不良心理的感受,从而减少不适症状对行为及情绪的影响。
好营养。在面对各种情绪问题时,注意营养均衡。食物可以辅助缓解我们的情绪。如蛋白质可以提高警觉能力,对情绪有积极作用,诸如鱼、禽、肉、蛋是这类的代表,奶和豆腐也是不错的选择;清淡饮食可以使人性情温和,而闷热的天气里食用过多的“肉类”,可能会增加烦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