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泉州晚报

全市累计盘活低效用地2.3万亩

日期:04-09
字号:
版面:第09版:经济·资讯       上一篇    下一篇

鲤城科创中心 (市工信局 供图)

8日,我市举办“泉州工信领域落实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会上,市工信局介绍了市、县两级工信部门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所取得的成效。

两年多来,我市累计盘活低效用地2.3万亩,占全市园区现有工业用地总量10%、占低效闲置用地总量30%;累计建成1510万平方米厂房及配套用房,拉动社会各类工业投资超千亿元。 □融媒体记者 陈云青 通讯员 苏汀江 裴保虎

民企成为

园区建设主力军

近年来,我市深入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大拼经济、大抓发展。作为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的牵头部门,泉州市工信局坚持“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联动”,坚持“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品牌化、绿色化、数字化、融合化”原则,坚持抓好“规划、规范、提升、示范、招商”5个环节,以园区标准化建设推动国土空间高质量重构,以创新推动产业链高质量重塑,着力打好“强引擎、建载体、铸链条、提存量、拓增量、优环境”产业转型升级“组合拳”,将园区打造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在盘活低效土地、推动连片开发方面,我市利用国务院赋予盘活低效用地的试点政策机遇,收集企业税收、用电、用地面积数据,绘制出亩均产值、税收、用能三张热力图。两年多来,通过由点及面、连片开发的方式,我市累计盘活低效用地2.3万亩,占全市园区现有工业用地总量的10%、占低效闲置用地总量的30%;累计建成1510万平方米厂房及配套用房,吸引1500多家中小微企业入驻,拉动社会各类工业投资超千亿元。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入园率从2021年的28%提升到目前的52.9%、在园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比由32%提升至63.1%。

在引导国企打头阵,推动民企参与园区建设方面,我市灵活采取多种建设模式,推进园区项目建设。其中,首批试点园区由国企主导建设,要求自持比例不低于40%,有利于招商引资、把控业态及调节租金等优惠政策落实,防止工业园区纯地产化。市属国企通过控股、参股等合作模式参与县(市、区)园区的开发建设,共投资近50亿元,用地面积近1000亩。

在国企带动下,如今民企已成为园区建设的主力军。截至目前,全市100个入库园区项目中,国企主导建设项目有30个、民企建设项目58个、国企民企联建项目12个,民企参与占比70%。

打造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2.0版本

2024年,我市将深化拓展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大拼经济、大抓发展”总体要求,滚动推进100个园区项目建设,突出招商入驻和投产达效,实施“三比、三看”,即比招商落地、比亩产效益、比创新要素,看园区城市设计、看连片滚动、看生活配套,创优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工作。力争到2024年底,达成“7211”总体目标,即新建成标准化厂房及配套用房700万平方米以上,入驻、投产企业超2000家,累计完成招商1000万平方米以上,拉动各类企业投资1000亿元以上,力争投用园区项目超60个,带动周边规模化连片开发,打造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2.0版本。

同时,我市还将为主支持龙头企业建园区、建专精特新园区、“一园一品”建园区,推动15个专精特新产业园成形成势,力争超50家在园、入园企业成长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建成泳装、校服、水暖卫浴、藤铁、雕艺等细分领域专业园区;力争今年年底实现招商、入驻、投产企业超2000家;聚力“产城联动”,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社区,全力服务园区产业发展,导入创新要素,推动大院大所、工业设计、公共平台、实训基地和产业基金进园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耦合发展;持续推进“一区多园”整合托管,落实落地精细化管理模式,实施“管委会+专业运行”模式,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园区建设运营,探索入园企业产业空间高效运转和转让退出机制,推动园区良性持续发展;通过梳理县域产业链,推动重点产业链向园区集中集聚。力争到2024年底,每个县(市、区)培育1—2条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产业链。同时,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培育一批主导产业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产业链整合和供应链优化。

相关

新闻

因城施策

绘就园区标准化建设8种典型

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陈云青)记者从市工信局获悉,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绘就园区标准化建设“8种典型”。按照“中心城区发力专精特新、都市工业,沿海地区注重集零为整、连片发展,山区县主抓重点片区、不搞遍地开花”的思路,探索推出园区标准化建设的“8种典型”。

据了解,泉州市园区标准化建设的“8种典型”包括:

一是高新集聚,发展都市工业。丰泽区大力发展“四有”工业(有就业、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招引“软硬结合”的电子通信、智能装备,规划规模近3000亩。

二是产城融合,实施“活古城、战江南”。鲤城区以科创中心试点项目带动,引导周边火炬电子等龙头企业改造提升,并配套学校、医院、酒店、口袋公园等,规模达2660亩。

三是新旧融合,打造服装智能制造基地。石狮市由国企民企联合对旧厂房宿舍(占地面积107亩)进行提升改造,周边配套新建标准厂房、仓储物流、人才社区等功能项目(占地面积660亩),园区规模扩大7倍,亩均税收从6万元提升至30万元。

四是全域整合,托管带动14个综合产业园。晋江市采取“政府收储、司法重整、零地增容、并宗改造”等模式,累计盘活低效用地2600多亩,新增产业空间230万平方米。14个镇级园区纳入晋江经济开发区统一管理,推动企业向园区集聚,园区统一规范管理,同步一体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

五是龙头带动,打造泛家居产业走廊。南安市以九牧集团为链主,采取龙头参股、国企引导、专业运营参建模式,推动产业上下游企业入驻,同步连片建设奥飞、恒润高科等7个小微配套园区,打造千亿水暖卫浴产业集群。

六是开发工业梯田,批次建设产业新城。德化县充分挖掘山地潜力,根据实际地形以2—3米为一个高差,规划茶具、花盆等7个专业园,生成产业用地1.2万亩,其中80%原为荒地、山坡地。

七是出村入园,乡镇传统产业走新路。安溪县聚焦藤铁工艺产业,建设藤云工业园,占地600亩,推动尚卿乡手工作坊入园集聚,破解厂居混杂问题。台商区建设海峡雕艺产业园,引导木雕企业入园。

八是中试孵化,加速科研项目产业化。泉港区依托清源实验室、福师大泉港石化研究院,按中试标准建设石化科技众创园,补齐孵化和中试环节,为项目提供中试、量产各种保障,培育延伸发展精细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