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珊
日子琐碎平淡,时光缓慢悠长,一汤一面,都是热腾腾的烟火气。汪曾祺先生曾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而我贪恋的人间烟火,便是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手擀面的美好“食光”。
手擀面是奶奶的拿手面食。一张案板,一个擀面杖,便是她施展厨艺的法宝。经年日久,擀面杖和案板被“打磨”得越来越光滑,但奶奶从不让换新,说是新不如旧,但我知道这是因为奶奶早已和这些配合默契的工具成了挚友,有了难以割舍的感情。我时常观察奶奶做手擀面,虽然只有揉面、醒面、擀面、切面、颠面等几道工序,但我始终能掌握做面的方法。听奶奶说,揉面时需用“实力”,才能把面团揉得劲道,擀面时则需用“巧力”,才能擀出薄如宣纸又形如圆盘的面饼。切面时也需有“眼力”,才能切出细如韭菜叶的均匀面条。在颠面时,需用的是“虚力”,才能把面条抖散,使之“根根分明”。在这一揉一擀一切一颠中,奶奶也就这样把自己对儿女的绵延爱意融入了一碗碗可口的汤面中。
我家煮汤面的方法很简单,通常是由奶奶掌勺,她总说炝锅葱花七分白三分青最为适宜,煮面时要先将葱花炒至微焦,倒入水和面条,同时撒入一勺盐,再将蛋液倒入一起搅拌。不一会儿,一碗混合着麦香、葱香、蛋香的手擀汤面就出锅了。
印象深刻的一次吃面经历,是在我上小学时的寒假,那天奶奶刚把热汤面端上桌,家里就停电了,我机智地点上一根蜡烛,开心地吃起“烛光晚餐”。那时屋外寒风凛冽,屋内热气缭绕,在温暖的烛光下,我吸溜吸溜的吃面声和呼噜呼噜的喝汤声交替响起,犹如奏响了一首节奏感很强的交响曲。
后来,我去过许多城市,也吃过各种各样的面食,但仍然会留恋奶奶做的手擀面。如今每次回家,奶奶给我女儿做手擀面时,我也会跟着吃一碗,那熟悉的味道总让我感到安心与愉快。我女儿也很喜欢吃面,每次吃完手擀面,她的小嘴边都会沾着不少葱油,一咧嘴笑,还会露出几颗刚长出的小牙,奶奶见了就会跟着哈哈大笑。看到奶奶笑着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我不禁有些伤感,因此也暗暗下定决心,要跟着奶奶学做手擀面,让这份爱继续延续下去,让女儿也像我当年一样,日日能品尝到一碗饱含爱意的汤面。
爱,通过食物来表达,会非常直接,因为它可以唤醒味蕾,抚慰脾胃,也能直达人的内心。正如那一碗陪伴我长大的“奶奶牌”手擀面,它包含着许多不曾宣之于口的深远爱意,一直滋养着我的身心,让我能在面对人生的风雨时,充满力量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