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泉州晚报

抓队伍 促增收 强保障

日期:04-03
字号:
版面:第12版:地方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去年以来,南安市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深入实施“党建强堡垒促发展”行动,在建强队伍、壮大集体、强化机制等方面上持续加力、久久为功,以乡村组织振兴服务保障乡村全面振兴,实现集体增收、村民共富。

抓队伍 磨砺精兵强将

“村里老人多,‘老有所养’这部分的规划要再细化……”“图书室要多配置一些技能培训方面的书籍……”日前,在柳城街道桑林村会议室,市委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负责人杨伟彬和村干部站在规划图前,一起商讨该村“党建+”邻里中心建设的有关事宜。

这是南安市发挥市直单位优势,深化市直单位党组织与村级党组织结对共建行动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共推动63个市直单位结对54个村级党组织,策划帮扶共建项目220项。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此南安市以“头雁一线领航、干部一线帮扶、人才一线献智”的三个一组合拳,持续抓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实施“头雁领航”培育工程,遴选50名优秀村级党组织带头人作为培养对象,开展村级后备力量三年储备行动,在库培养500名青苗型“雏雁”,推动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高飞、雏雁成长”的生动局面。组建乡村振兴帮扶团,遴选42名部门优秀业务骨干,“大篷车”式进到乡村振兴一线问诊把脉,精准选派33名驻村第一书记,落实村集体增收项目570个、农民增收项目132个,帮助制定发展规划109个,协助筹措资金4243.28万元。选派429名金融指导员到乡村振兴一线,共建“双基联动”金融服务工作站377个,指定村级党组织党员与金融指导员“结对子”286对。实施本土人才培养工程,引导优秀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发展,目前全市已有179名乡土人才回归。

促增收 增强造血功能

“去年这里开办了商场、诊所和餐馆,一下子就热闹了……”近日,在石井镇营前村,60多岁的老洪对我们说道。据了解,营前村集体资产之前一直闲置,在该市“以工促农”机制引导下,如今已被盘活后,不仅人气足了、村民生活方便了,村集体还年增收30万元。

营前村是南安通过引导村向产业“主动靠拢”,通过提供经营性服务、租赁闲置资产等形式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一个缩影。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南安市依托地域特色、产业发展等优势,引导内外联通,增强乡村造血功能,拓宽增收路,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鼓励探索“党组织+行业+品牌”等不同特点的创收模式,串“点”成“线”,(村级党组织)领办涉农合作社379家,带动1.2万多名农户增收致富,推出“甜蜜曙光”“洪岭蔬院”等39个特色创收品牌。做强增收极,加强资源统筹,将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周边村纳入中心村进行整体规划,有效辐射吸附邻近村抱团发展,化“零”为“整”,策划生成135个增收项目。把紧增收源,开展农村“三资”点题整治专项行动,依托省农村产权流转服务平台,创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窗口,将业务延伸至村一级基层组织机构,变“闲”为“宝”。近三年来,共追回旧欠和新增集体收入9917万元,推动成交92宗挂牌项目,成交金额达1075.21万元。2023年全市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20万元以上,百万村财村达73个。

强机制 夯实振兴沃土

全市策划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160个,创建省级“五个美丽”316个;全覆盖建成429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126个“党建+”邻里中心;组建579支党员先锋队、435支青年突击队、442支巾帼志愿服务队等“红马甲”队伍,常态化开展“万名网格长、贴心送服务”行动……

去年以来,南安市积极创推“1234”(即坚持一个引领、两个主攻方向、三大行动、四项机制)工作法,丰富基层“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食有所安、居有所乐、事有所办”功能,坚持党建带群建,成效凸显。

据悉,南安市坚持以制度保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通过健全责任落实机制,优化干部激励机制,激发群众共治热情等保障措施,培育乡村全面振兴沃土。该市严格落实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健全完善多部门一体化联动协同推进机制,累计培育57个省市县乡村振兴试点村、11个省级示范村创建村;建立村干部绩效奖励与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挂钩机制,开展以“六好、六无、六奖励”为主要内容的“和谐村(社区)”评选活动,获评村的两委干部按照两个档次进行奖补,1028名村两委累计兑现奖励金229.23万元,20个村获“乡村振兴”先进集体,100名村干部被评为村(社区)“担当者”;推行村级积分制激励管理机制,每年组织3万多名村(社区)党员围绕创建工作作出1—2项承诺践诺,引导农村无职党员、群众等投身志愿服务,形成“党员带头干、村民跟着干”的良好共建氛围。

(陈鑫炜 陈志成 许灿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