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人的社区,孩子下楼找不到一个同龄玩伴”“想要给孩子找同龄伙伴,还得去培训班,那里才挤满了孩子”……林立的高楼、逼仄的活动空间、满满当当的课外班安排,让不少孩子“无社交”或社交严重不足。教育专家指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半月谈》3月25日报道)
在相关新闻报道中,记者在河北石家庄市多个大型小区走访发现,在小区里玩耍的大多是学龄前儿童,且主要由成人陪同,而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孩子基本上行色匆匆。可以说,这种现象十分具有普遍性,在学业压力之下,大多数孩子已难以兼顾其他兴趣爱好,更遑论参与社区交往扩大朋友圈了。
当“孩子的玩伴去哪了”成为一个社会关注话题时,很多习惯于“家庭—学校—补习班”三点一线生活的家长才惊觉,“无社交”的孩子童年是不快乐更是不完整的,而这种后知后觉正是当下家庭教育的一大隐忧。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对于社会的长远发展来说,童年“无社交”不仅是个现实问题更是道严肃的考题。
社交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孩子通过社交多交朋友,可以帮助他们培养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和共情能力等,这是家庭教育无法替代的。而学校教育更多是传授认知能力,要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情感能力,最有效的途径还是与同伴玩耍。特别是在儿童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今天,让孩子获得同伴认可从而建立更有效的心理疏导渠道,是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成长期的关键所在。
面对童年“无社交”现状,我们不能脱离现实语境去探讨问题。首先应该看到硬环境上的短板,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多数住宅小区缺少可供儿童活动的设施和空间,即使设施配备,出于安全考虑部分家长也倾向于将孩子“圈养”;其次要反省软环境上的不足,孩子学习之余有限的休闲时间常被功利化,加之各种电子产品的普及也让孩子的社交由线下转移至线上,内外交困都加剧着童年“无社交”问题的严重性。
因此,要改变童年“无社交”现状,就必须让家长、学校、社会认识到问题的紧迫性,从而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初心。父母必须打开房门为孩子创造更多社交机会,放手让孩子去建立自己的朋友圈,从而将孩子从过多的培训班和电子产品的虚拟世界中拉回到现实世界;学校也要多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组建各类兴趣小组,扩大孩子的交际圈,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最重要的是,整个社会都要合力完善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体系,创建更多的社交平台和公益活动,让孩子能够真正融入现实生活,掌握更多的交际能力,达到自我完善。
中国画有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叫做“留白”,就是不求笔墨铺陈太满,而是在画作中为欣赏者留下想象和遐思的空间。同理,教育也是需要留白的,家长和学校不要填满孩子所有的时间来提高成绩,给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在玩耍中交朋友,才能让孩子成为心智更为健全的人。
在教育内卷严重的今天,玩耍不仅是儿童的权利更是成人的功课。对于孩子来说,在玩耍的过程中培养社交技能,并学会和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是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就此而言,要答好童年“无社交”这道严肃的考题,需要整个社会扭转“唯分数”导向,并及早树立“成人比成绩更重要”的教育理念。毕竟,人生只有一次,孩子的成长不可能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