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客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挂着一张用彩色纸张和标签贴纸制作而成的“音量计”。这不仅是一件手工艺品,更是一段温馨亲子故事的物质载体。
我的儿子天生声音洪亮,仿佛天赋异禀,他的声音在家中回荡时,会如同钟声般铿锵有力。无论是欢笑、尖叫还是在与我们交谈时,他的声音总是充满力量,这个声音对于身为母亲的我来说,有时能算得上是悦耳动听,甚至可以媲美天籁。但更多的时候,儿子发出的声音会像是哨子声,尖锐刺耳,令人感到困扰。
每当夜幕降临,家中需要一份宁静时,儿子的高分贝就成了打破这份平静的“罪魁祸首”。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在书房专心阅读,他在旁边的卧室里玩游戏,突然他兴奋的叫喊声开始不断冲击我的耳膜,让我无法集中精神去看书。
叹了一口气,我放下书,起身走向儿子的房间。一推开门,就见他像一位小将军,认真指挥着他的玩具军队展开激烈的战斗。我默默坐到他的身边,等待他的目光转向我。
“宝贝,你知道吗?”我柔声说,“每个人的声音都有一个合适的大小,太大或太小都不太好。”儿子停下手中的动作,好奇地看着我。我知道一味地责备并不能让他理解声音大小的重要性,这是一个教育的机会,也是一个让他学会自控的契机。
“我们可以一起制作一个‘家庭音量计’,像温度计一样帮助我们知道声音的大小。”我提议说。儿子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他总是对这种有趣的活动充满兴趣。于是我们开始动手制作一个纸质的音量条,上面标注着从1到10的刻度,每个数字下都有图示,能帮助他判断声音的大小。
接下来的几天里,每当儿子的声音超过我们约定的“5”分贝,我们就会提醒他看墙上的“音量计”,他便会认真地观察“音量计”的图示,然后调整自己的音量。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每次只要我们提醒,儿子就能及时改正,而我们也会在“音量计”上贴一个小贴纸以示鼓励。
随着时间的推移,“音量计”上的贴纸越来越多,儿子也渐渐学会在不同场合调整自己的声音大小。他在玩游戏时能够自我提醒,甚至在公共场合也会小心地控制着自己的音量。
这个简单又富有创意的方法,不仅帮助儿子改变了大声说话的习惯,还教会了他如何去尊重与体谅他人。看到儿子有所改变,我们感到无比欣慰。
如今,那个“音量计”已成为我们家的一道“风景线”。每当亲友来家里做客,我们就会跟他们分享这个关于“音量计”的故事。这个“音量计”不再只是一个测量声音的小工具,它也成了我们与孩子之间相互尊重的象征。通过这个“音量计”,我们和孩子都学会了如何理解和尊重彼此,不但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家庭氛围也变得更加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