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玫,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近日来泉举办讲座。
父母在和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应以孩子的视角去和他们沟通。亲子关系中,孩子渴望获得尊重,更甚于渴望获得理解。
孩子感到不被尊重,其根本原因在于亲子交流不能实现“同频共振”,即孩子想说、想听的话与父母传递出来的信息不在一个频道上。如果父母老谈学习,总批评孩子,觉得家长才是正确的,会使很多亲子交流成为“伪沟通”,在家长们看来,“我已经谈了这么多,嘴巴都要磨破了”,而孩子却认为家长并没有与他们交流过,甚至想堵上耳朵逃离。
家长不能把孩子当成附属品,总想着对他们进行改造,要懂得尊重孩子;不要把孩子取得多大成果当成人生成功的标准,扼杀孩子的自信;更不要把孩子的“异论”当成问题,总想处理孩子的“不同观点”。否则,长此以往,亲子关系就会变得没有温度。
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家长与孩子通过互动,建立良性关系,帮助孩子成长。在交流中,家长可以从孩子关心的话题开始,要守住“不指责辱骂、不居高轻蔑、不代替做主、不情感交换”的底线,父母要让自己的话“有温度”“有营养”“有空间”“有分寸”。沟通得好,并非取决于道理讲多少,而是取决于双方互相了解多少。家长要知道“听”比“说”重要,要学会倾听,这是父母需要培养的重要沟通能力。在倾听的过程中,家长要学会不打断、不批评、不主观定义孩子倾诉的内容,同时,还要及时给予孩子积极反馈。孩子遇到问题时,要让他知道父母就在他们的身后,应给足孩子情感安慰,更要有行动支持。
在处理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问题时,家长要有清晰目标,即让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有了目标的指引,家长接下来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首先,家长要采集信息,寻找作业没完成的原因,可能是孩子贪玩导致时间不够、做题遇到困难、遇事走神等等。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其次,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比如,怎么合理安排时间、知识难点怎么突破、如何寻求必要的帮助。第三,落实步骤,每一步做什么要清晰列出来,可以让孩子写下扎实落实的想法,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
同时,要让孩子养成随时反馈的习惯。反馈一方面是表示对孩子的关心,另一方面是提醒和监督孩子,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积极反馈,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潜力、增强孩子的信心,最终形成有价值的经验。
家长还要注意培养孩子反思总结经验的能力。事情解决不意味着“结束”,要有一个“反思录”。比如,亲子可以共读共写,记录生活中的得失,点滴成长,有利于把握当下,警醒未来。家长按照以上方法耐心指导,可以有效避免“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本期执行:融媒体记者 陈森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