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有一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事业有成,在安平别墅区盖了大楼。因父母习惯农村生活,他又在安海的郊区老家盖了一栋别墅,供二老安居。无论工作如何繁忙,他每周必选儿子的放假日,回村探视老人。捎上补品——轮换的鸡鸭、参鲍、野味等,而且必为父母端碗打汤,聊天解闷。众人皆称其大孝子,他说了句大实话,是做给儿子学的。的确,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今天如何对待你的父母,子女也将如何对待你。
现在的人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成本高,容易顾此失彼,且人口流动频繁,与父母分居两地成为常态。所有这些,都让子女尽孝的条件锐减。也因此,不少人在有意无意之间,未孝养父母。还有一些年轻人把爱心献给阿猫阿狗,一旦这些小宠物厌食小病,便火烧火燎地问诊求医,而对自家老人的辛苦病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能推就推、能拖则拖。更有甚者,父母在世时不尽赡养义务,父母过世后却大操大办,场面豪华,这完全是本末倒置。我们现在强调的厚养薄葬,是一种移风易俗的体现,也是子女尽孝的最好办法。
古语曰“百善孝为先”,“孝”字的上头是“老”字的上半部分,下边则是个“子”,看到这个“孝”字,让人想到老与子是一体,上有老人呵护着下面的子女,下有子女帮衬着上面的老人。上下两部分用一大撇连接起来,说明“孝”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接链条,不可断裂。孝道只有承上,才能启下,辈辈相传,生生不息。
“孝”也不是简单地常回家看看,买点东西给父母,这些都是表象。真正的孝有三种境界,一是养父母之身,首先让父母衣食无虑,这个属于物质层面的基础;二是怡父母之心,解父母愁烦,使父母保持愉悦,这属于精神层面的要求;三是行父母之志,不懈努力、完善自身,实现父母意愿和期望,贡献社会、报效国家、立身立德,这是价值传承的标准。三个方面融会贯通,才是孝道的精髓所在。
(CFP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