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泉州晚报

义春街:保存最好的泉州古水关在这里

日期:03-19
字号:
版面:第11版:综 合       上一篇    下一篇

如今的涂门水关

境庙义春宫

兵马司遗址

扫二维码,赏老街巷中的老泉州。

巷遇档案

泉州鲤城区义春街,北接礼让巷,南抵后城街,西侧分为义春前街和义春后街,与田仔墘巷相交。义春街属于古城南隅三教铺义春境,位于古代泉州罗城7个城门之一的迎春门(即通淮门)内,建有义春宫,因而得名。“义春”在几十年前曾更名为“宜春”,如今街边门牌已经恢复成“义春”,只有在住宅小区中仍使用“宜春”的名字。

□融媒体记者 王了 文/图(除署名外)

稿件来源:泉州网 泉州文旅集团

义春前街3号

境庙义春宫所在

义春前街3号是义春境的境庙义春宫,义春宫南侧开有一门,门上有三个字:兵马司。据义春宫管委会成员林祖鹏介绍,以前这里有兵马司宫、兵马司桥和兵马司桥巷,西侧有一条金甲舍人巷,泉州古城5个字的巷名不多,这里就占了两个。如今这些均已不存,兵马司宫供奉的关帝移至义春宫内,因此在宫旁留下“兵马司”3个字纪念。

兵马司原为主管京城警备治安的机关,始建于元朝,掌管城市的巡捕盗犯、火禁、疏通街道沟渠等事务。

义春街周边以前叫义春村,位于迎春门墙根下,兵马司、义春宫、法华庵连成一体,坐东朝西。最北侧是义春前街1号的法华庵,祀李仙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净明派宫观,也是泉州净明道派的中心。

林祖鹏介绍,李仙公名为李鼎,明代从江西南昌来到泉州,居住法华庵传授弟子,有一日与众弟子辞别,登上清源山,入狮头岩端坐,后坐化于狮头岩。他的弟子在法华庵祀奉,尊称他为“李仙公”。

宜春新村6号楼

柯世德青草丹膏的往事

家住宜春新村6号楼的柯惠玲,在附近的后城街开有一间“柯世德祖铺”。柯惠玲说,招牌上这几个大字,是自己的老友、泉州书法家林汉宗题赠的。

柯家祖传的青草丹膏在古城远近闻名,是一种治疗皮肤疾病的药。柯惠玲回忆说,父亲柯波桥早年在城南新桥头经营柯世德青草丹膏药铺,祖传店号“世德”,告诫柯氏后人要“世代积德行善”。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药铺并入临江卫生院,父亲成为临江卫生院医生。柯惠玲从小在城南长大,就读于振兴小学,与林汉宗是同学,中学就读于泉州三中,后来上了卫校,毕业后与父亲都在临江卫生院工作。柯惠玲在义春已经生活了几十年,周边不少的老人平时都习惯来她的诊所就诊。

侨乡商品街

常有剧组来取景

义春街旁的泉州侨乡商品街,因为还保持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貌,如今经常有影视剧组前来取景。

侨乡商品街旁的老居民郑燕辉回忆,早年这里都属于田中央范围,田中央是个颇大的概念,范围有“七境半”,包括凤池境、义春境、龙宫境、广教境等,还包括半个蓝桥境。当时,这里大多数是平房,北面望去可见整个清源山,东面望去可见大坪山。

20世纪80年代初,温陵路还未修建,侨乡商品街所在路段属于福厦公路,记得家门前的公路上还有一块写有“197公里”的里程碑。

据《泉州市交通志》记载:1986年,福厦路改由温陵路通过后,利用旧福厦路,由私人集资建成了侨乡小商品街,两侧680间店铺打造成仿古阁楼式建筑。

郑燕辉回忆,如今的泉州侨乡商品街开始时叫泉州侨乡小商品街,建成后,在民权路的小商品街搬来这里。记得当时如果要在这里买一个店面,便宜的7000元左右,最贵的1万多元。

最初商家经营各种商品,包括服装、电视、收音机、录像机、音响等,还有一家店卖电话座机,后来手机流行,这里几乎都成了手机店。

侨乡商品街以前生意红火,吸引了不少外地客户,平时推着自行车都难以通过。

涂门水关

保存至今的泉州古水关

泉州古城的罗城7个城门均有水关,涂门(通淮门、迎春门)水关是保存最好的遗址,位于侨乡商品街旁。据泉州市文管所原主任黄真真介绍,涂门水关是罗城东南方的出水口,原来可通舟楫,水关做拱券形,长2.5米,宽2米,用花岗岩筑砌,两边各有石雕的龙首作为排水用。1983年,涂门水关被列为第二批市级文保单位,“东方第一港”是商贾繁荣与光辉岁月的见证。

每到周六,义春街上南音悠扬,这是义春南音团在义春宫排练。义春南音团成立于2003年,林祖鹏任团长,他回忆说,2003年在老人会的帮助下,他牵头成立了义春南音团,除了日常排练外,还经常外出表演,颇获好评。

如今义春街老厝所剩无几,但在这条古墙根下的街巷中,历史和人文仍以不同形式较好地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