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蒙蒙,清风吹拂着故宅的花果树木,埕院南端两棵扁柏于数十年前由父亲亲手栽植,历经风雨,依然青翠。离柏树没几步远,是一间旧房改成的实验室,早年,父亲曾长时间在这里做实验、育菇菌。
不经意间,我再次走进实验室,但见长桌上的仪器还摆放得整整齐齐,试管等玻璃器皿也井然有序,彰显父亲于教坛认真耕耘、一丝不苟的精神风貌,他课余潜心研究菇菌,既服务教学又惠农利民。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父亲就在中学执教生物。每逢休息日,他或在家里琢磨菇菌,或带我和弟弟去采集动植物样本。我们徜徉于清源山,穿越河市乌潭旁的茂林修竹,采山珍菇菌、捕捉昆虫……回家后父亲又制作标本,拿到课堂上展示,让学生一窥神秘的大自然。
他把部分菇菌进行菌丝分离,培育成菌苗,种于枫树、栎树、相思树的木头上,经过科学细心的管理,木头上长出美丽的黑木耳、香菇、平菇……他又改进配方,用不起眼的下脚料,如木屑、谷壳等培养料代替木头栽种菇菌,同样大获成功。一朵朵、一簇簇的金针菇、平菇显露风姿,让参观者叹为观止,称是化废为宝,父亲自谦地说:“这是科技之光,而非本人能耐。”同时,他对蘑菇、草菇也给予很大关注,投入更多时间进行摸索,对比试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久,郊区掀起种蘑菇热,邀他下乡辅导,父亲二话没说,欣然应诺,每逢周日,他风尘仆仆前往,进行现场辅导、示范,许多地方留下了他的足迹。对咨询者的疑问,如菌苗的鉴定、培养料的发酵、病虫害防治,他大部分现场解决。彼时他已届知天命之年,有力不从心之态,劝他休息,他说农民初次种蘑菇不容易,一定得让他们获利。这样的恻隐之心让他克服了许多困难,尽力为农民朋友提供更多帮助。
他还在家里进行银耳探索与研究,经过三十多天的辛劳,终于分离出银耳菌种,他辅导几个村庄种植,效果都不错。不久,华大附近一个村庄想要合作并进行大规模栽种,父亲亲临现场指导,早春时节,农民按规范栽种,我与弟弟也隔三岔五来巡视。春雨绵绵,银耳开始绽放,父亲获悉后,领着一行人兴冲冲赶来,雨水的洗礼,银耳像梨花一样盛开,晶莹雪白……
正如古人诗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眼前情景让人惊喜不已,父亲更是喜笑颜开,激动不已。
每当看到菇类、银耳时,我常会想起一心为民、造福农业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