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幽门螺杆菌,很多人并不陌生。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的重视,幽门螺杆菌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我们经常会将它和胃部疾病相提并论。不少人到医院体检后,发现自己呈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都十分慌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不是一定会得胃病?”“感染后我没有明显的症状,需不需要治疗呢?”“如果不采取治疗措施,会不会引起某些病变?”
想必大家都有诸如此类的疑问,我们邀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房太勇为大家解答。
□融媒体记者 张沼婢
通讯员 杨新霞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按理说,人的胃部处于强酸的环境,一般细菌很难存活,但幽门螺杆菌却是一个例外。
幽门螺杆菌喜欢寄生在胃黏液和胃黏膜细胞之中,能够产生氨来中和胃酸,使自身不会被杀死,因此一旦幽门螺杆菌进入人体,在未采取治疗措施的情况下,它能够安然陪伴宿主一生。
20世纪初,幽门螺杆菌首次被发现,为了证实它可能与胃炎有关,作为发现者之一的科学家马歇尔喝下含有10亿多只幽门螺杆菌的水,结果得了急性胃炎。医学界也开始深入研究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疾病之间的联系,以期更好地了解这种细菌在消化道中的作用。之后,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一些间接证据,比起未感染的患者,被感染的人患上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概率会更高。
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的胃癌患者被诊断出患有幽门螺杆菌,这使得该细菌被全球公认为第一类致癌性细菌。然而,在幽门螺杆菌患者当中,仅有1%—3%的患者患有胃癌。
癌症的形成可能与许多因素相关,比如膳食习惯、基因变异以及环境污染,而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仅仅是其中一个原因。那胃炎和胃溃疡呢?虽然有马歇尔亲自试验的案例,但一般人并不会感染如此多的幽门螺杆菌。绝大多数被感染的人可能一点症状都没有,少部分则会有腹痛,腹胀等无特异性的症状。
是否都需要将菌群“赶尽杀绝”
对此,房太勇认为,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高危人群一旦查出,最好及时根治。这些人包括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或有家族史,曾做过胃部手术,长期服用非类固醇类消炎药或阿司匹林的患者,都需要注意。
另外,由于儿童自身免疫力较差,胃部抵抗能力、胃黏膜保护能力也较弱,若感染后没能及时治疗,容易得胃癌,因此需要特别注意。以上这些人群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能够有效降低患病或加重的风险。
按照医嘱吃药,一次也不能落下。很多患者多次杀菌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按照医嘱吃药,断断续续地服药,导致抗药性的出现,所以杀菌失败。目前,四联疗法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防治幽门螺杆菌传染的手段:联合应用PPI、两类抗生素以及铋剂,持续服用10—14天。在根除治疗四周后可到医院进行C13或C14尿素呼气试验确定是否成功。如果治疗途中发现有任何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向医生求助。
如何预防感染幽门螺杆菌
为了预防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房太勇认为,首先要了解它的三种常见的传播渠道,分别是粪—口,口—口以及医源性传播。因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十分重要,饭前便后洗手,食物和餐具要经过高温消毒等;避免口对口传播,由于小孩易感染幽门螺杆菌,当大人在喂食孩童时,最好不要将嚼烂的食物吐出来喂食,避免传染;定期更换牙具等,这些方法能够有效避免感染幽门螺杆菌。
另外,感染者的唾液、呕吐物、粪便都可检测出幽门螺杆菌,被污染的医疗器械也能引起幽门螺杆菌的传播,这些都要避免接触。
此外,强身健体,保持良好的身心,规律饮食,也能够有效降低感染后出现症状的风险。
虽然大多数感染者没有症状,但识别常见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尽早治疗。可能表现出的症状有:反酸、恶心、呕吐、严重口臭、烧心、腹胀、食欲减退等。
总之,及时发现,尽早就医,听取医生的意见决定是否根除。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才能做到既不对幽门螺杆菌心存侥幸,也不会因此“谈幽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