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9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泉州晚报

柴火灶

日期:03-10
字号:
版面:第03版:五味斋       上一篇    下一篇

在我家乡有这样一个习俗,一家子乔迁新居,或者是兄弟分家,都要垒砌新灶,既解决烧饭的问题,又寓意着家庭的兴盛延续。除此之外,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家里也会置办一些果品、牲礼,摆放在灶台上,烧香点烛,借此倾诉心中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在闽南地区的古厝中,灶台通常造于住宅内走廊的左右两端,或者是放置在独立一间的厨房中,这个房间的位置通常是坐北朝南。灶台一般设有大锅和小锅“两眼”,其镂空的高度与成人的胯部相齐,便于起锅下锅。每个灶口分上下两格,底格用于通风和清理火灰,上格则用于燃烧柴草。用红砖砌成的两个排烟孔位于灶台上面,合二为一便构成了一个烟囱。若是在平房,烟囱能穿过屋面直排天空,设在双层楼房的烟囱,则会拐个直角从墙壁上穿出,直接排出室外。等灶台砌完工后,还要举行一个“热灶”仪式,主人家会烧“灶饭”来宴客。

灶台采用耐火烧的红砖垒砌,造型古朴又新颖,美观又耐用。

闽南家庭日常烧饭时会用一个小口锅,而大锅,一般是在逢年过节时用来蒸糕,或是平时煮豆腐、芡薯粉或者煮猪食才会使用。由于柴火会时常接触锅底,日积月累中便在锅底积下一层厚厚的烟灰,好似一个隔热层,带有这个隔热层的锅子,用起来既浪费柴草又很慢熟,隔几天就要清理一次,十分麻烦。因此每天清晨,漆黑的夜还没“睡醒”,周围空气像凝固般沉寂时,不少人家的屋里就会开始传来一阵此起彼伏的扒锅声,那声音如晨晓鸡鸣般嘹亮,仿佛是给醒来的人们献上一首独特的晨曲。

从锅上扒落的烟灰,有的老人家会小心翼翼地收拾起来,日后遇到家养的猪拉稀时,就会将它们直接加到饲料里搅拌,其也有一个药名叫做“百草丹”。印象中,烟灰亦被称为烟尘灰,在我家当地的传统习俗中,小孩初次跟母亲一起回娘家,会在眉心上按一个烟灰印,返回时,擦掉黑迹,搽上红纸印。这一种习俗一直保留至今,用意何在,耐人寻思。

由于父亲出门打工,母亲每天要下地种田,因此我从小就学会用灶台来烧火做饭。开始学做饭时,我总是恨不得一把火就把锅里的饭煮熟,会使劲地往灶膛里塞草,火势反而越燃越弱,甚至会熄灭。此时,我只能按照母亲的指示,拿起一根铁叉把灶膛里的草挑起来,其间还要伸一根吹火管对准火星使劲吹气,直到火苗重新燃起来。有时候,吹了又吹,灶膛里满是浓烟,砰的一声,烟灰会从灶口倒冒出来,把人呛得眼泪直流。往往做完一锅饭,我就会满面尘灰,如同一只小花猫。若是碰上水南天,柴草受潮,烧火做饭就更麻烦了,仅是烧柴就把我折磨得欲哭无泪。但也有开心的时候,就是能趁着灶膛草木灰还带有余温,烤地瓜来吃。

那时候,乡村的袅袅炊烟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一日三餐,因为每天放学后看到自家屋顶烟囱冒烟,肚子一下子就不感觉饿了。如今回想起来,依旧感觉柴火灶煮的饭菜就是香,不仅有童年的味道、幸福的味道,还有挥之不去的家乡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