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溪许多茶书和文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述:安溪茶历史悠久,起源于唐朝。但众所周知,唐朝时,安溪尚未置县,且唐朝中叶以前,安溪人口稀少,茶史无考。那么,为何说安溪茶起源于唐呢?据一些学者考证,安溪茶叶起源最迟应在唐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推动和佐证。
北方人口南迁安溪的推动。唐后期至五代十国年间,北方兵荒马乱,战祸不断。福建东南沿海,特别是泉州一带,远离战乱中心,局势稳定,气候温和,物阜人熙。这个时期,我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下移居。据安溪民间族谱记载,除少部分姓氏,如邱氏始祖于西晋年间(约300年)迁居晋安郡坑园(今安溪长坑乡山格村),紫云黄氏一世祖黄克纲于唐垂拱二年(686年)自武荣州(今泉州)移居安溪,陈氏始祖于唐天宝年间自漳州移居安溪外,大部分姓氏,如刘、林、周、廖、詹、王、吴、安等均于唐末及五代期间经荆楚、江淮入闽转而定居安溪,其中既有平民百姓,也不乏名人墨客,如唐末诗人周朴、五代越王钱俶幕僚黄夷简、上柱国廖俨、开先县令詹敦仁等。外来人口不仅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带来了茶叶生产技术,推动安溪茶业发展。
佛教、道教发展的推进。唐中华大地饮茶之风的盛行,与佛道两教的推进是分不开的。“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及道观多在深山云雾之中,是风景名胜圣地,又是产茶的适宜之地。特别是佛教认为,茶有“三德”:一是提神,使僧众夜不能寐,有益静思;二是消食,帮助整日打坐而容易造成积食的僧众消化;三是“不发”,能抑制性欲,使人不思淫欲。而僧众坐禅修行,枯燥而孤寂,且不能吃晚餐,要在半夜坐禅、静思而不困,只能通过饮茶来提神,因而不少高僧均嗜茶,且以茶延年益寿。加上僧人行遍天下,故一时在大江南北竞相仿效,遂成时俗。唐代时,在我国南方几乎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茶园,许多名茶出于寺院。据称,茶圣陆羽的师傅也是种茶高手。据此,唐时我国就有“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僧,名僧植名茶”“寺僧人人善品茶”之说。佛教、道教传入安溪始于唐。至唐末,佛教在安溪已建有福海院、上乘院、定明院、灵像院、大成庵、隐静院、光明院以及长坑的补陀岩、城厢的阆苑岩、湖头的成道院、参内的植福堂等一大批寺院;道教在安溪已建有城隍庙、显应庙、武庙、龙津观等道观。据史料记载,唐末安溪寺院及道观已有植茶、品茶的历史,阆苑岩就是其中之一。
阆苑岩岩宇门联是重要例证。安溪县城所在地西部阆山(今城厢镇同美村新岩山),半山有一名刹——阆苑岩。阆苑岩始建于唐末。岩宇依山临壑,北侧有一峭拔石笋,天生一洞,夏至日西照,光芒穿越而出,蔚为奇观。阆苑岩历史上曾以产白茶闻名,岩宇左侧有古白茶树数株,已历数百年。现存岩宇门联阴镌“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是研究安溪茶史的重要例证。为此,宋朱熹览游安溪山水时,曾品题“阆岩夕照”,是“清溪八景”之一。
相关诗词文字记载。五代期间,安溪茶文字记载与小溪场长官廖俨联系在一起,而将茶作为礼品赠送的文字记载,则最早出自于开先县令詹敦仁的茶诗,在题为《受龙安岩悟长老惠茶,作此简代》的诗中写道:泼乳浮花满盏倾,余香绕齿袭人清。宿酲未解惊窗午,战退降魔不用兵。又有“与道人介庵游历佛耳,煮茶待月而归”后,留下诗句:“活火新烹涧底泉,与君竟日款谈玄。酒须迳醉方成饮,茶不容烹却是禅。闲扫白云眠石上,待随明月过山前。夜深归去衣衫冷,道服纶巾羽扇便。”足见当时安溪民间植茶已逐渐发展。
总之,安溪茶叶起源最迟应在唐末,饮茶及人工植茶已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伴随中原文化的传播,南迁肇安的外来人口及寺僧植茶对安溪茶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五代宋初时已逐步向农家传播。
(谢伟端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