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2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泉州晚报

整镇推进迈大步 走好乡村振兴路

日期:03-05
字号:
版面:第38版:2023泉州经济年会特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油菜花已成为洛江区虹山乡的一张靓丽名片

南安蓬华镇全面擦亮蓬华脐橙金字招牌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在“晋江经验”的诞生地和实践地,泉州以“爱拼敢赢”的城市精神,在全省率先探索以乡镇为主战场,逐步构建起“强镇引领、以镇带村、连村成线、村兴民富”的乡村振兴新格局。相关经验做法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并在全国乡村建设培训班上作典型发言。

凝聚奋进力量,书写振兴新篇。在全国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市委乡村振兴办牵头开展乡村振兴整镇推进十大典型案例遴选,通过挖掘各“五好”乡镇及整镇推进创建乡镇在发展富民产业、提升乡村建设品质、传承乡村优秀文化、加强治理能力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做法,系统梳理乡村振兴整镇推进阶段性成果,形成整镇域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最终,包括洛江区虹山乡、泉港区界山镇、南安市蓬华镇、安溪县虎邱镇、石狮市祥芝镇、晋江市英林镇、惠安县崇武镇、永春县桃城镇、德化县浔中镇、台商投资区洛阳镇在内的10个典型经验做法成功入选。

□融媒体记者吕学斌 通讯员黄宏波/文 农局/图

规划先行高位谋划

构建全面发展格局

2021年,泉州市出台《泉州市乡村振兴整镇推进的指导意见》,率先以镇域为主战场,抓住乡镇上连县、下带村的“牛鼻子”,开展了乡村振兴整镇推进工作。2023年,泉州市继续在整镇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进,择优筛选农业生态型9个乡镇、工贸带动型11个乡镇、城乡融合型10个乡镇进行培育。经多轮考核评审,从30个创建乡镇中评选出第二批20个“五好”乡镇,其中5个农业生态型、7个工贸带动型、8个城乡融合型。

经过两年的经验积累,泉州市深刻把握了规划先行、系统谋划的推进思路,注重培育过程中各类要素的保障,推动整镇推进乡村振兴模式愈加成熟。在统筹规划方面,按照“一镇一业一特色”的乡村发展思路,引导各乡镇找准自身资源优势和发展定位,推动开展镇村联编、多村联编、片区联编,累计已开展村庄规划编制1227个。试点先行方面,实施强镇引领“678”示范工程,结合省级乡村振兴特色乡镇创建,30个试点先行乡镇镇、村两级基础较好,覆盖省市县试点村85个,省市实绩突出村21个,乡村振兴示范线路19条。要素保障方面,每年切出3000万元以上实现“以奖代补”,推动农村闲置宅基地(农房)盘活利用,并遴选205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代表和首批18名泉州市乡村振兴智库专家,为“五好”乡镇创建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多元聚力提速提质 蓄力抓实整镇推进

为进一步“提速”“五好”乡镇创建工作,泉州市立足侨乡特色和县域经济活跃优势,注重多主体聚力、多领域协同,致力构建跨界合作共融的整镇推进格局。

首先是注入金融活水。研究制定《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方案》《乡村振兴金融对接方案》,引导专项债、整镇授信、社会资本等各类资金投入整镇推进项目,对20个“五好”乡镇集体授信210亿元,“乡村振兴贷”新增放款7.59亿元。其次是加速产业融合。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结合整镇推进乡镇自身文化资源、区位优势等打造农文旅项目。再有是凝聚各方力量。发挥市、县两级国企主力、龙头作用,推动县级国企在“1+3”专班结对框架下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新成立泉州市乡村振兴集团,深度参与到全市构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三大体系及“和美海丝侨乡”的工程建设。

与此同时,泉州市还以乡村振兴整镇推进“五好”乡镇创建考评方案为抓手,通过亮晒比拼和实绩考核的路径模式,为“五好”乡镇创建工作“提质”。

“五好”质量持续提升 振兴画卷徐徐铺开

经过多方努力,泉州市镇域统筹的工作优势逐渐显现,乡村的变化可见可感,活力与日俱增:

乡村富民产业高质发展。守牢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底线,全年粮食播种总面积131.54万亩,粮食总产量51.12万吨,粮食生产实现“六连增”。区域特色农业同步推进,全力打造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4222”工程,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4个、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1个、省级美丽休闲乡村5个。

乡村建设品质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农村建设品质提升5大类重点任务建设,完成投资83.3亿元,超额完成计划。乡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网建设1180公里,改造升级农村电网925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351公里,建设二级主干光缆203公里。

试点示范工程亮点纷呈。做精试点村,创建73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实施项目1265个,完成投资19.93亿元。做美示范线,新建重点项目474个,完成投资8.25亿元。评选年度精品示范线6条。做实片区推进,启动建设“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十大示范片区,涉及河道106.1公里,覆盖耕地4.77万亩、村庄65个,预计投资36.6亿元。

乡村文化新风全面焕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所(站)57个,企业类文明实践点(基地)62个,累计新增公共文化设施13300平方米。乡村文化需求供给不断丰富,“万千百十”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实施,培育建成5个街头文化艺术示范街区,“百姓大舞台”活动累计举办近500场。

乡村治理效能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新模式有序推进,因地制宜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分别在全市1165个、552个行政村实现推广。法制乡村建设深化强化,全市“民主法治村(社区)”示范创建率达100%,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7个、村级法治文化阵地2618个。乡镇综治中心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配备村(社区)专职调解员568名。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泉州市将继续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在“三农”工作领域更加奋发有为,为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具有推广意义的泉州经验、泉州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