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既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一环。抓好营商环境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近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在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不断增强。
在推进“营商环境提升年”的基础上,为持续营造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比拼赶超、对标先进”的浓厚氛围,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市发改委(市营商办)牵头主办“2023年度泉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最具获得感’十大举措”推选活动。经过初审、公示点赞以及专家评审等环节,榜单今日正式揭晓。 □融媒体记者 肖西婷 文/图
树立标杆
营造优化营商浓厚氛围
营商环境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着招商引资的多寡,也直接影响着区域内的经营企业,最终对经济发展状况、财税收入、社会就业情况等产生重要影响。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本届优化营商环境“最具获得感”十大举措推选活动,将着眼点放在各县(市、区)以及相关单位在深入优营商、提质效方面的创新举措、特色做法以及先进经验,是对全市过去一年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的总结和巡礼。推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开办、用电服务、行政审批、人才引进、信用贷款、纳税、市场监管、诉讼调解、知识产权等方面。评选目的在于通过挖掘一批“跑在前、做得好”的领先举措与创新做法,立典型、树标杆,以评促建、以评培优,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总结并复制推广优秀经验做法,积极推动泉州营商环境建设向更广维度、更深层次迈进。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2023泉州经济年会的重要项目之一,本届优化营商环境“最具获得感”十大举措推选活动依托经济年会平台,以广大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体验感和幸福感为重要评价标准。对于遴选出来的优秀举措,不仅将面向参会单位,还将集中在广大单位与群众之中进行展示推广,扩大项目影响力和知晓度,同时主办方还将继续收集更多的市场声音反馈给举措所在单位,促使举措不断升级完善,从而更好地服务泉州的企业和群众,营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反响热烈 申报数量创新高
优化营商环境“最具获得感”十大举措推选活动已连续举办四届,在各单位以及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本届推选活动一经启动便迅速引起众多部门、单位的广泛关注与积极申报。
在申报阶段,主办方累计收到申报举措110项,数量再创新高,涉及面也更宽广,涵盖企业开工投产、柔性执法、金融多元调处、市场监管、信用贷款、船舶证书联办、人才引进、政府窗口服务、行政审批等各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市直部门与各县(市、区)相关单位踊跃申报外,不少国企、事业单位以及驻泉机构也积极参与申报,从而丰富了推选活动举措案例库的考评和研究价值,体现了泉州已形成全面良好优化营商环境氛围,各单位都在努力创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全力推动营商环境的发展。
在推选组织方面,为确保活动的公平公正,主办方设置了严谨的评审机制。活动分为初选、网络点赞、专家评审以及最终榜单公示等环节。其中,网络公示点赞占比30%,专家评审占比70%。专家组由不同领域的专家及部分市营商环境监督员组成,从创新程度、受众面、协同联动、可复制推广等维度进行打分。最终综合网络点赞以及专家评审分数,遴选出优化营商环境“最具获得感”十大举措。
今年1月初在初选申报举措过程中,主办方优中选优,经过初审,34项举措脱颖而出进入网络公示环节。在点赞阶段,网络点赞累计吸引超过百万人次进行浏览关注。活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优化营商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播,推动泉州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的跃级提升。
聚焦痛点 众多举措深受好评
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政府服务窗口,通过时间安排、增加网点等大幅提升效率,更好地提高群众的获得感、体验感、幸福感。如市公安局推出“通办业务‘节成本,周末办事‘暖人心’”举措,针对学生、企业员工等办事群体工作日“没空办”、休息日“没处办”的实际困难,结合工作实际,推出“周末办”服务,各县、市(区)每个周末至少开放一个派出所户籍窗口,为群众办理户籍、居民身份证、居住证等业务。政策出台以来,泉州市有11487人受益“周末办”服务,其中6355人办理身份证业务,5132人办理户籍业务,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样,为方便群众,市人社局探索“社银合作”新模式,下沉社保高频业务,将“银行柜台”变为“社保窗口”、将“银行工作人员”变为“社保经办人员”,方便群众“就近办”。至2023年年底已在全市开设“立等可取”服务网点1157个,总数居全省第二,给群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好土壤。经济在高速发展中如何正确及时有效处理金融纠纷?由泉州市委政法委、市中级人民法院、丰泽区法院创新推出的“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新模式”,通过成立金融纠纷一体化中心,整合金融、司法、监管职能,集中处置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构建“集中处置+行业调解+智慧审判”多元共治模式,实现社会矛盾“一窗式”受理、金融纠纷“一站式”解决。类似的举措还有德化县人民法院积极搭建的“政协+法院”诉源治理平台,近年来,德化县人民法院立足县域陶瓷产业特点,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专业性优势、信任度优势和影响力优势,凝聚“政协+法院”多元解纷合力,将涉陶瓷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处理在业内,助力德化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在与企业、群众息息相关的行政审批、开工投产、纳税信用等方面,市交通运输局、海事局联合推行的“沿海运输船舶证书‘三方联办’新模式”举措,鲤城区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申报的“‘全速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举措,市住建局推出的“桩基先行促开工,单体验收促投产”举措,市税务局与石狮市税务局联合申报的“‘诚信宝’智保诚信,助企悦享信用红利”举措等,也均从各自领域推陈出新,升级服务模式,提速、提效、提质,最大化为办事企业、群众带来更便捷、更高效、更有温度的服务体验。
春风催新绿,擂鼓再出征。营商环境“优无止境”。泉州市营商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深入实施营商环境提升专项行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厚植有利于市场主体健康生长的沃土,不断在高质量发展中塑造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