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在这壮美的山河背后,我们会赞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更多的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中华大地不乏大江大河,它们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令人扼腕在古代那个交通极不发达的年代,山重水复,山水不能发挥应有的经济价值、航运价值。中国人历来是有智慧的,靠人工挖掘来沟通水系,促进粮食的转运,古人称漕运,这便是运河的前生。
诸荣会先生的《国运之河》向我们全景展开在中国版图上所有运河的前世今生,无论南方的、北方的、东边的、西边的,或现存的、湮灭的,他用散文的笔触来剖析,以史料为依据,结合典故、传说、名人传记和实地考察,向我们阐述每条运河开凿的人物、时间、原因、作用等,为我们揭开了每条运河鲜为人知的一面。
有些运河早已随岁月的变迁湮灭在历史的黄尘古道中。有些是消失多年了,如施淝运河、胥河、中江、鸿沟、阳渠等已完全消失了,有些是趋于半消失,像漕渠、邗沟等是几经沉浮最终才消亡,当然还有像现存的京杭大运河仍还发挥着极高的航运价值和人文价值,还有像柳州的相思埭至今还担负着灌溉任务。
这里列举两例来说明运河对于战争的重要。先说灵渠,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试图一举征服岭南的百越地区一并纳入大秦版图,可是苦于山高水阻,军需周转困难而无功而返。秦始皇就命一个叫史禄的军需官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人终究不辱使命,摸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开凿灵渠运河,以沟通湘江与漓江的水系,从而打通了秦军征服百越的“钥匙”,当然过程很复杂这里简略不表,但它的作用不得不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接通南北的一处榫头”,“第一次使岭南的蛮荒之地与中华民族的核心区接通了文化血脉”。再以漕渠为例,汉武帝元光八年,漕运凿成通航,“河朔之战”打响,三年后又再次打败匈奴,再三年又发动“河西之战”,西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汉武帝开创如此辉煌的“盛世”,背后的漕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书中作者列举的这些运河来看,中国的运河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
从上述二例看出,运河的作用总的说来要远比长城大多了,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代”为了战争,“千秋”还有通航、灌溉、防洪、排涝等作用。但不管历史作用有何等劳苦功高,终究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难逃被遗弃的命运,这也是作者暗写的一条主线。明线是写中国各大运河的兴衰和几个王朝的更迭,他们因运河的开凿而兴,因运河淤积、阻塞而亡。比如吴王夫差、留下“一渠赢一仗”美名的曹操、“尽道隋亡为此河”的隋炀帝,最终都难逃“被水而终结”的命运。
水是“双刃剑”,这就是几千年来一直在探讨的国计民生,怎么治理水患,让它变害为利,这大概就是为何作者要不惜时间去查阅资料和大量笔墨来整理中华大地上的这几条“国运之河”的浮沉,尽管有的已无处寻找它的踪迹,但可以告诉我们现代人怎样去更好利用和保护我们的“国运之河”和水资源,这便是运河的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