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2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泉州晚报

请 火

日期:03-03
字号:
版面:第03版:五味斋       上一篇    下一篇

每逢过年,我们都会回乡探望爷爷。在临走时,他总要叮嘱说:“村里要‘请火’了,很热闹,你们记得再回来。”

爷爷知风俗、晓事理,村中大小事务都会请他前去帮忙张罗。“请火”,是他一年当中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因为天天要往外跑,奶奶总会笑着跟我说:“过了年,你爷爷就不是厝内人,是村里人了。”

“请火”又称“割火”,是闽南一带的特色习俗,是各宫庙之间开展的一个交流活动。

小时候看“请火”,往往就是凑个热闹。街上既有抬匾,扛灯,舞旗,抬轿,刣狮,放火统的“请火”队伍,也挤满了围观的人群。大家被阵阵青烟所笼罩,听着鞭炮声与锣鼓声响彻云霄,那时村里处处人声鼎沸,车水马龙。

知道“请火”队伍要路过各个村落,家家户户便会提前在门外等候,当见到队伍从家门口经过,村民们会点燃鞭炮迎接,持续响起的鞭炮声,也会在山村中争鸣夺响。小时候,我会和堂弟在家侧耳倾听,只要听到村外的鞭炮声响了,锣鼓声近了,我们就会从小路跑去村口迎接“请火”的队伍。在队伍前,总能看到爷爷的身影,他见到我们,会笑眯眯地拉我们加入队伍中,一起前行。

时常也能在这支队伍中见到我的叔伯们,他们或护旗,或放鞭炮引路,各有分工。听说队伍中最荣耀的位置,是去扛一对“大门灯”,那是一个两米多高的黄色大灯笼,上面书写着我们村里宫庙的名称,据说需是“有福之人”才能扛起它们。

爷爷的五个孩子中,有三个儿子扛过这对“大门灯”。在多年之后,他还常会一边掰着手指头,一边跟我们炫耀说:“要知道全村能去扛大门灯的人家,还没有超过十户。”我的父亲在五十岁过后,才轮到去扛“大门灯”。为了扛好这对大灯笼,父亲足足准备了两年。父亲跟我说:“既是‘有福之人’,就该与时俱进。别人是开车去抬灯,我不能骑着自行车去,更不能找别人载我去。”于是,这位上了年纪的大叔,燃起了年轻时不服输的斗志,买来了老花镜,每天花大半天的时间坐在电脑前学习,从如何用鼠标,到学会使用键盘,再到学习字母,认真练习拼音,只为了能通过驾照考试的科目一。在临近春节的前三个月,父亲终于如愿拿到驾照,开上人生的第一辆车。

虽然每年都听到村里要“请火”了,但我却不知道,这“火”,到底是怎么请来的。为此,我还特地去问了爷爷,他听了我的问题后眯起眼,伸手指着村后那座高山说:“有时候,我们也去那座山上取火。”听爷爷这么一说,我便和堂弟选了一个周末的清晨去登那座山,只为能找到那些传说中的取火石。可惜的是,我们在山林中迷了路,最后跑到邻县去了。

后来,我偶然在网上看到,远在马来西亚的一座百年老庙,也有“请火”盛典。通过网上的视频,我看到夜幕之下,黑压压的人群围在一块巨石边,只见一位大哥挥舞着柴锲在石头上猛砍两下,迸出的火星掉落在早已备好的硝石之中,一阵青烟腾空而起,由此“火”就被请到了。我不禁感叹,自己未能看见的家乡的“取火”过程,原来早已跨越千里,流传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