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气温总闹“小脾气”,忽高忽低、变化不定。春季为风邪主令,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为感冒的主要原因。儿童、孕妇、老年人以及基础病患者是感冒的高发人群。那我们要怎样预防呢?老中医来支招。
感冒病毒“喜爱”冬春气候
感冒的症状包括喷嚏、咳嗽、鼻塞、流涕、咽痛、胸闷等,大多数不发热,或仅仅表现为低热(37.3—38℃),而且此疾病症状持续时间不长,往往具有自限性。
普通感冒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许多病毒都可以进入鼻腔、口腔、咽喉等,导致相关部位的症状,比如鼻塞、流涕、咽喉疼痛等。这些病毒种类十分丰富,比如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由于这些病毒流行性非常强,人体又缺少有效的抵御病毒的抗体,所以被感染的概率很高。
与此同时,冬春季是上述病毒“喜好”的生存气候,在低温状态下,病毒存活时间更久,再加上气温低时,开窗通风较少,空气流通较慢,导致病毒无法扩散稀释,因此,此时感冒多发。
四类人不要掉以轻心
普通感冒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引发重症的情况较少,但特殊人群需要谨慎对待,包括65岁以上的老年人、5岁以下的儿童、孕产妇、罹患慢性基础疾病(如慢阻肺、哮喘、支气管扩张症、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硬化、糖尿病等)的患者等。
如果上述人群长期咳嗽或出现明显呼吸困难、咯血、发热不退等表现,需要尽早就医。
若孩子有以下情况,请尽快带其到普通门诊就医或联系社区医护人员:
丧失味觉或嗅觉,或不愿进食。
严重咽痛。
长时间拒绝饮用任何东西。
年龄不足4个月。
发热且行为反常。
咳嗽持续超过2周且无好转或加重。
鼻塞或流鼻涕加重或10日后未见改善。
眼睛发红或分泌黄色黏稠物。
耳部疼痛,时常拉拽耳朵,或有耳部化脓等感染症状。
中医六招防感冒
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起起伏伏,容易感冒。那么,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预防呢?泉州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刘德桓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避风寒。春季风、寒、湿邪夹杂,防感冒更要做到避风防寒。小孩玩闹出汗后,应注意勤换衣物,避免受风着凉。室内保持通风,保证充足光照,为身体健康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慎起居。防治感冒的关键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作息规律、均衡饮食,避免熬夜,以防过度消耗,耗伤正气,做到“精气足则神旺”。
调饮食。日常饮食影响着我们的健康。中医提倡饮食有节,重点在清淡、适量,强调营养丰富,戒辛辣刺激之物。平日可以健脾补肺之药物煲汤饮用,如党参、五指毛桃、山药、百合、薏苡仁、莲子、茯苓、芡实等。
常泡脚。足部位于人体的最下端,属于人体末梢,很多人在冬春季会出现脚部冰凉的现象。天冷时可坚持每晚泡脚,促进脚部血管扩张,局部血液流动加快,不仅能预防感冒,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饮姜茶。生姜味辛性温,具有发散风寒、化痰止咳、温中止呕、解毒发汗的作用,对流感、伤寒、咳嗽等效果显著。平时用姜丝泡茶喝,也能有效预防感冒,但阴虚热盛的人群应谨慎服用。
多搓手。手和脚一样,是人体的远端,也是血液回流起点之一。《千金方》中提到,“以手调病,疏经络,养生之上道”。天气越是寒冷,就越要保护好手脚。不妨养成搓手的习惯,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出现冻疮的可能,还能够预防感冒,对我们的大脑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融媒体记者 张沼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