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看减压门诊 别当笑话
●“刚刚就诊的那位患者,已经来了第34次,前段时间他和领导发生了正面冲突,彻夜失眠,目前确诊为抑郁状态。”近日,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职场减压门诊,心理治疗师石扩结束了一场50分钟的接诊,平时她接触到许多受到职场压力困扰的患者。(2月24日《工人日报》)
王军荣点评:“看减压门诊34次”,表面看来次数有点多,但恰恰是正视自己职场心理问题的体现,这是一种寻求治疗的积极态度,值得肯定。心理问题也是一种“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会严重影响到员工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一旦觉察自己可能患了职场心理问题,应及时去看医生听从专业指导。如果选择故意忽略或无视,反而加重病情。“心病”还需“心药”治。职场心理问题多来源于职场,作为用人单位要多关注关爱员工心理健康,不搞无意义的加班,要建立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关系和心理减压机制,充分利用工会等组织开展活动,给员工“家”的感觉。作为职场人的家人,也要当好坚实后盾,对于职场人因为工作原因产生的不良情绪,要及时关注沟通,用心用情帮助化解。
电线杆刷方言 传承文化
●“做人家——节约”“丈宁老——岳父”“后事体——什么事”……杭州钱塘区义蓬街道灯塔村的24根电线杆日前被刷上当地“沙地方言”的谐音文字,并配有拼音、释义。春节期间,这些“方言电线杆”引来不少人拍照打卡,还有老人带着小孩逐字认读。 (2月24日澎湃新闻)
戴先任点评:当地不少年轻人习惯讲普通话,年龄更小的孩子甚至听不懂方言,与习惯使用方言的老人存在沟通障碍。将当地方言刷到电线杆上,能够让年青一代更多接触方言,也方便外来人员与当地人沟通。国家倡导人们学习使用普通话,让不同地区的人群实现“无障碍交流”,推广普通话很有必要,但和传承使用方言并不矛盾。每种方言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经过历史漫长演化积淀下来的文化财富,方言也是当地民众的真正“母语”,是当地人的根。把方言刷上电线杆,是培养方言自信,更好传承与发扬方言文化的好办法。希望各地借鉴学习加强对传统语言文化、方言文化的保护,让普通话与方言能够和谐共生、和谐共存,让方言能够摆脱没落命运,走出传承危机。
三千微信好友 服务至上
●近日,首届上海市“最美公务员”名单公布,20人获评。其中,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浦锦路派出所社区民警顾晓芬与3432名居民成为了微信好友,她以“不过夜”的标准,每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100余件、止付止损电信诈骗金额200余万元。(2月24日澎湃新闻)
李云勇点评:作为服务辖区百姓的“贴心人”,民警顾晓芬与3000多位居民成为微信好友,24小时服务不打烊,这个“最美公务员”的一言一行,值得大大地点赞。所谓朋友多了路好走。顾晓芬加3000多微信好友,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要让群众路好走,比如群众有怨气有地方可以倾诉,群众有困难有地方可以解决。朋友多了,服务要跟上,顾晓芬活跃在各类微信群——在“妈妈群”巧妙取证,成功抓获偷钱的保姆;在“团购群”中第一时间发现非法兜售烟花爆竹线索……在她看来,群众再小的事情也要竭尽全力办好,这种努力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精神,当夸!顾晓芬的“3000多微信好友”是一面明镜,映照出的是她坚持把民生挂心上的初心,这种做法值得借鉴推广,让广大群众幸福感持续走高。
办好民生小案 展现担当
●加装电梯受到阻挠,路边槐树被车撞断,订婚之后解除婚约,超龄员工车祸自产,见义勇为不慎受伤……近日,山东省高院评选2023年度“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十件典型案例,在以案释法的同时,展现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有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与担当。(2月25日《法治日报》)
郭元鹏点评:基层法院处在解决矛盾纠纷的最前沿,审理的案件很多时候对于法官来说都是司空见惯的小案,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却是关乎人身安全或财产等切身利益的“天大的事”。如果这样的“小案”被轻视小看了,得不到及时的“法律说法”和“矛盾化解”,可能就会因为“一口气不顺畅”而让矛盾加深,衍生出更大的事。因此,山东省高院评选“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十件典型案例,不仅利于社会的和谐,更是对释法精神的诠释。公平正义,没有“小案”;社会治理,没有“小事”。“小案”也需要“大办”,因为这些“小案”就在百姓的身边,更具有普遍性,更具有普法意义,办理好了一件“小案”,就能让更多群众懂得类似案件的法律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