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裹挟着点滴时光里的细枝末节,有如冬日密雪呼啸而来,但听得有碎玉声不绝于耳。适此新春之际,有人依依不舍回望,有人翘首以盼远眺,漫步向前,或围炉夜话,或黯然独立,都是我们收藏的独家回忆。
(本期指导老师:李艳灵)
忆
□邱智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站在光阴的节点,轻抚岁月的痕迹。凝思回望,淡默安然。
夜晚里绽放的烟花,总是令我回想起童年。孩童时期的新年,是新衣,是压岁钱,是放烟花……儿时,家住乡下,那里的烟花虽不及“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般的绚丽,但也可以称上“宝烟飞焰万花浓”。每当一家烟花响起,家家“云集响应”。烟花升起时,拖着一条星光般若隐若现的痕迹,伴随着喜庆的响声,于空中绽放开。绽放的瞬间,留给我们的是倩影。随后,烟花连同火花一起消失在夜幕中。在那时的我看来,烟花虽转瞬即逝,但在我心中却是永久地存在。儿时的新年,我忘记了许多细节,但拾起那些记忆碎片,依旧会为一个个美丽的瞬间而感动。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新年更意味着“归家”“团圆”。兔年春节,我因着些许不可抗的缘故只能待在县城,未能回老家与亲友团聚,也体会到了“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心酸,这才猛然发现,原来我曾经忽视的一次次团圆,早已根植于脑海。路上来往不绝的车辆,承载的不仅仅是一颗颗游子思归之心,更是流淌于中华民族血液里的,关于春节的独家回忆——团圆。
顺着时间的阶梯,如今的我已是一名高三学生。“金榜题名时”作为人生四大幸事之一,对于当下的我而言,更是奋斗的精神源泉。“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成为高三生活的常态。紧张的高三生活,使我愈发期待崭新的一年,愈发期望能从中寻找到心灵的慰藉,也更加能感触到未来一年于我的特别意义。
龙年已至,离高考更近了一步。时间紧迫,我身上的责任更重了一分。带着回忆,更带着新一年夏季的期望,我一定会继续前行!眼前,烟火绽放,回首过往,展望未来,心怀理想,我顿感舒畅……
(作者系永春一中高三年林俊德班学生)
大约在冬季
□吕杭诗
时光流转,已是二月。即使天光已然放晴,但也偶有冬的意味,乍暖还寒。
我苦苦思索,想知道冬天的意义。那些文章的背后多少血泪才凝成锦书,这样高歌是不是蘸满了鲜血——无论是之于饥寒交迫中饮弹而亡的梵高、小巷中仓皇冻死的赛金花乃至古今中外无数在寒潮中死去的百姓。后人感受不到他们的痛苦,曾经的光鲜也被历史冲刷得所剩无几,如不是有心,谁知道《星空》震慑人心,谁知道《告花界同胞书》振聋发聩,谁又知道当年冷风中逆行者姓甚名谁。冬天是肃杀的,冬天是冷漠的。
然而,在华人眼中,冬天又是浪漫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从腊八到除夕再到正月十五,从救母的目连到凶残的年兽再到东方朔,绮丽的神话传说不知凡几,在历史长河上悠悠漂流而至今日。海内外华人共一轮明月,在亲友环绕举杯同庆的祥和安宁里寄托游子的愁肠。华枝春满,天晴月圆,不知不觉旧年已去,新禧已至。
倘若把一年四季看作一本巨著,新春是引人入胜的序言,隆冬就是余音绕梁的后记。时光飞逝,岁月如梭,猎猎风起,我们又一次站在路口。有人彷徨,有人兴奋,过去的日子仿佛一场盛大的洪汛,带着无数细枝末节,淹没众生百态。你想这一年多像泡沫在空中折射出七彩,梦幻又真实,飘飘然远去。
我想最喜欢的时刻大概是岁末,一年只剩下最后几个小时,我坐在桌前看知交来函,有思念的,写“正梅花万里雪深时”;有祝福的,写“云路鹏程九万里”;有宽慰的,写“莫愁前路无知己”……每每此时,我便确凿地感觉到严寒的消融。尽管这些只是回忆的载体,思绪却如飞蝶,往往从一张张纸片上,飘入雾霭中。
我看见过去一年里青涩的我,我看见我多少夜晚月下苦读,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我看见我在操场上肆意奔跑,风吹过耳畔,带来人声鼎沸;我看见我与至交并肩而立,落拓而不羁,呼吸也自由……我在时间长轴上窥见了无数断点,就像剪辑过的人生,精彩纷呈。
时间飞奔向前,这些回忆也就慢慢模糊,冬日承载着如此多的情感。我想诗人的笔如此绮丽,兴许正是因为穿透了苦难的本色,那些外在被剥落时才小露锋芒。
我终于看见冬天的意义,它是四季轮回里不可或缺的四分之一,是每一个生命从落败到再度盛放的季节。
(作者系永春一中高三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