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7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泉州晚报

火树银花元夕夜 彩灯万盏熠霞流

日期:02-25
字号:
版面:第02版:我们的节日·元宵       上一篇    下一篇

龙主题花灯引人注目 (廖培煌 魏富城 摄)

府文庙花灯如海 (陈晓东 摄)

中山路人潮涌动 (陈晓东 摄)

鲤城区笋江公园的泉州灯会 (陈英杰 摄)

非遗馆里,人们聚精会神地欣赏南音表演。(杜婉琼 郑楚雯 摄)

泉港樟脚板凳龙灯十分壮观 (陈艺敏 摄)

两岸乡亲共数宫灯 (丁荣汉 张晓明 摄)

晋江安海安平桥头三里灯 (吴晓毅 摄)

安海攻炮城 (张晓明 丁荣汉 蔡璐茜 杨怡鑫 摄)

烟火照亮德化水口镇淳湖村热闹的元宵夜 (陈明华 吴有森 陈巧灵 摄)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宵节是泉州一年中最热闹和最重要的民俗节日。昨晚,泉州市区各个花灯展区热闹非凡,人们携家带口,穿行在“光明之城”绚烂的夜色中,徜徉在五颜六色的灯海里。在各县(市、区),在乡间,极具特色的闹元宵活动热闹程度一点都不亚于城市。传承着悠久历史,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节日文化生活,营造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更为古城人民和四方宾朋献上一场具有泉州民俗文化特色的视觉盛宴,将新春佳节的氛围推向高潮。

鲤城

少儿花灯韵味足

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王金植)“花灯太好看了”“太有创意了,花灯都很可爱”……昨日,在刺桐时代村举行的2024年“宋元泉州·龙翔刺桐”创意花灯展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游览观赏拍照。

走进展区,便置身于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中。龙盘于东西塔之上、开元寺飞天点亮圆月、土地公灯笼乐哈哈……参展的少儿花灯中,有生肖龙的元素,有闽南古厝、钟楼、面线糊等泉州元素,有宫灯、龙舟、京剧等传统元素,洋溢着浓浓宋元古风遗韵。“这些花灯很有创意,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天马行空。”观灯的市民、游客不时发出赞美声。

“这盏花灯挺有意义的,以彩球做龙身,龙身上有府文庙、天后宫、洛阳桥等景点,很好看。”在一盏名为“龙彩天下”的花灯前,游客郑女士正在与花灯合影。“妈妈,我要和钟楼一起拍照。”一名小男孩拉着妈妈来到一盏钟楼花灯前合影。“钟楼花灯很可爱,就是现实的钟楼版,做这些花灯的孩子们都很有创意。”市民詹女士说,她春节回老家过年了,刚回到市区就带着孩子出门看花灯,让孩子感受一下浓厚的节日氛围。“看到这么多花灯,孩子很兴奋。”现场能看到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观赏,并不时在花灯前合影。

据介绍,创意花灯展的花灯来自鲤城区13所学校,331盏花灯集中亮相,将持续到3月5日。

超级“米龟”送祝福

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王金植 叶虹羽)昨日,泉州天后宫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第十八届泉·澎“乞龟”民俗文化活动点睛仪式在此进行,许多市民、游客携老扶幼“乞龟”摸福。

今年的“米龟”规模创下历年之最,重达2.94万公斤,由泉澎两地制龟师傅用1万余袋“平安米”联手制作而成。“米龟”周边还环绕着由菠萝、香蕉、蒜苗等水果和蔬菜组合而成的“水果龙”。

由入口进入天后宫后,市民、游客们首先通过一道“平安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如意、风调雨顺。随后,伴随着广播的声音“摸龟头,起大楼;摸龟嘴,大富贵;摸龟身,大翻身;摸龟脚,吃不干;摸龟尾,吃到有头有尾”,根据顺时针的传统摸龟顺序和口诀,有序绕行龟身,触摸米龟的不同部位,共同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据有关记载,闽南地区的龟崇拜习俗由来已久,“乞龟”最早起源于泉州,寓意着一年的平安、幸福。18世纪从泉州传到澎湖后,在澎湖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逐渐成为澎湖乃至台湾最具特色的元宵民俗活动之一。2007年起,泉州天后宫与澎湖天后宫携手合制“大米龟”,为两岸民众祈福。

如今,“乞龟”成了泉澎两地携手举办的一项传统闹元宵活动,深受两地乡亲的认同和喜爱,成为两地民众情感联系的重要平台,充分展示了两地共有的民风民俗,再现泉台两地地缘、血缘、法缘、商缘、文缘“五缘”的密切关系。

丰泽

创意“龙灯”笑春风

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廖培煌 实习生魏富城)你见过簪花的龙吗?鲤鱼化龙是什么场景?盘旋在东西塔上的龙是什么样子?当惠安女、闽南红砖厝和龙等各种元素融合在一起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昨晚,丰泽区元宵灯会光明城文武坊分会场,市民和游客们徜徉在“龙”的花灯世界里。

文武坊分会场布置了异彩纷呈的创意花灯300余盏,由丰泽区65所学校千余名中小学生、幼儿与花灯非遗传承人共同制作,这些花灯将沿街建筑装点得璀璨夺目。“这龙也爱美啊!”市民陈先生站在丰泽区第五中心小学选送的《簪花龙》作品下,拍了不少照片。这只青色的龙头顶簪花,随风摇曳的它在锦簇的花灯中,显得与众不同。当晚,许多家长带着学生来观赏自己学校、班级制作的花灯。“这是你们班老师和同学制作的花灯!”崇德实验小学家长郑女士带着儿子,在一盏簪花灯前招呼儿子拍照,“这边的花灯感觉和中山路的不一样,更加有童趣,老师、孩子的创意天马行空,令人赞叹!”

最吸睛的无疑是龙主题的花灯。龙腾四海、鲤跃龙门、粉龙出渊、祥龙盘旋东西塔、龙腾立新、鱼龙舞丰、龙翔万里、福龙飞舞、萌龙送福、快乐龙、春龙抬头、金龙戏珠、龙飞凤翔……在整个文武坊,大小角落里都藏着关于龙的花灯,丰富多彩的造型令人叹为观止。

泉港

涂岭:板凳龙灯游乡间

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庄鹏佳 通讯员庄晓芬)正月十五,泉港区涂岭镇樟脚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游板凳龙灯闹元宵民俗活动。

从高处远远望去,板凳龙灯犹如一条“火龙”在村庄古老石巷与乡村田野之中穿梭,场面蔚为壮观。游灯队伍所至之处,家家户户门口燃起火堆,烟花爆竹声震天响。队伍绕全村游走一遍,最后回到各村小组祖厝,进行“跳火堆”祈福。

记者观察到,板凳龙灯由13段组成,用长木条板作灯板,每块约5米长,板的两头各钻一个圆洞,作为灯板之间连接的接头。家家户户将花灯固定在木板上,根据每家每户男丁的数量,或8盏一排,或10盏一排。灯笼上写着各家的姓氏,里面可放蜡烛点火,每段均由同一姓氏的青壮年男性手持。

樟脚板凳龙灯有什么来历呢?相传,游板凳龙灯起源于元末明初,至今有600多年历史。元朝末期朝廷腐败,朱元璋带兵起义。元军下旨抓壮丁充军,樟脚村村民们团结一致,以火堆为烽火信号互相通知躲避元军抓捕。明朝建立后,为了庆祝战争结束,每家每户男丁将花灯绑在板凳上连在一起,极其壮观,犹如神龙游走。“灯”字通闽南语“丁”,因此游板凳灯也表达了村民们祈求来年添丁添财的美好愿望。而放烽火的火堆,也演变成了驱邪的“跳火堆”活动。

台商区

洛阳:海神巡境祈安康

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张晓玲 黄枫)昨日傍晚6点30分许,洛阳昭惠庙前,人头攒动,锣鼓喧天,一年一度的海神巡境活动在数千民众的参与下拉开帷幕。

“放鞭炮啦!”伴随着阵阵鞭炮声,队伍抬着神像、轿子一一跨过火盆,在众人的簇拥下开始巡游。记者看到,海神福佑帝君轿、善财爷轿在前开道,舞龙队、锣鼓队、礼仪队等紧跟其后,众人沿着洛阳古街,经过镇文化中心、镇政府……“这是我从小参加到大的活动,我们会一直跟着队伍一路巡游过去再回到家门口,整条街特别热闹。”当地村民许伟松告诉记者,他们小时候最期待的便是海神巡境。

“海神巡境”是洛阳镇每年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始于南宋时期,至今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上午的“镇境”和傍晚的“巡境”。

除了海神巡境,农历正月十四,洛阳古街还举办了“姑妈散灯”民俗活动。当晚,锣鼓声、鞭炮声、喝彩声交相汇聚,“灯主”手提“众生之母”大红灯笼领队,花灯女肩挑花篮,一路沿街游行,为民众添丁进财,祈愿阖家平安。

“姑妈散灯”民俗活动每隔12年举办一次,明清时期最为兴盛,一度成为当地一大盛典。

晋江

安海:安平桥头三里灯

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张晓明 丁荣汉 许雅玲 通讯员蔡璐茜 杨怡鑫)昨晚,晋江市(安海)第六届元宵文化节在安平桥景区广场开幕。作为此次元宵文化节的重头戏,今年的花灯艺术展共展出700多盏花灯,是截至目前花灯数量最多的一年。

从三里街入口处可以看到,街道两侧悬挂起众多花灯,让人看花了眼。“龙”元素和安海文化元素成为今年花灯的主题,绕着塔盘旋向上的龙灯、用筷子制作的白塔花灯、嗦啰嗹元素花灯等,让人惊叹作者的巧思和妙手。

昨日19:00—20:30,在安平桥景区白塔广场,攻炮城活动时隔4年再次来袭。攻炮城是安海特有的传统民俗活动。据传,该游戏从古代军营活动演化而来,当年郑成功在闽南操练水师,部将洪旭创作这一游戏,让士兵抛掷、锻炼瞄准技巧,提高作战能力。

东石:嘉应庙内数宫灯

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丁荣汉 张晓明)又是一年元宵节,晋江市东石镇嘉应庙内,宫灯高悬,流光溢彩。从晌午至仲夜,前来参加数宫灯、闹元宵的人络绎不绝。

119名来自海峡对岸的同胞来到东石镇嘉应庙参加数宫灯活动,寻根谒祖,共同祈祷两岸人丁兴旺,幸福美满。“今年是我们第一次带着族谱到东石镇对接。通过对接,蔡氏在东石的开基祖玉井房于十二世就同属一个祖先,此次顺利对接意义重大,以后更有回家的感觉。”台湾嘉义县东石乡农会理事长蔡春福开心地说。

闽台东石灯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蔡永平介绍,晋江与台湾一水之隔,明代以前就有东石人到台湾谋生,并以故乡村名为聚居地命名。因此,海峡两岸有两个东石,一个在福建晋江,一个在台湾嘉义。两地共有一种全国独一无二的元宵灯俗,称为“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

南安

丰州:民俗踩街齐欢腾

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杨泳红 陈灵 通讯员董文婷)昨日上午,南安市丰州镇桃源傅氏和燕山黄氏分别举行民俗踩街活动,现场万人空巷,热闹非凡。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燕山黄氏时隔4年重启踩街活动。

上午9点左右,在声声礼炮声下,燕山黄氏踩街队伍从九日山祈风广场向黄氏家庙进发。队伍前头是一条巨大的“金龙”,紧随其后的是开路队、燕山黄氏祖公像队、族旗队等30多个阵头。队伍行进过程中,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队伍还在多个地点进行了舞龙、舞狮、拍胸舞、大摇人等民俗表演,欢呼与惊叹声此起彼伏。

“因为时隔4年,宗亲们都非常兴奋,共5000多人参与踩街,队伍绵延近3公里。”燕山黄氏家庙管委会副主任黄爱国介绍,南安丰州燕山黄氏元宵灯会踩街自明代以来已传承600多年。

“从得知举办踩街活动就开始期待,真的很精彩!”家住丰州街的黄女士出自燕山黄氏,她说,几乎每次家乡举办踩街活动,全家都会来看。“小时候更多是被踩街的热闹吸引,长大后则多了对祖先的缅怀和家乡民俗的自豪。”

几乎同一时间从中南大酒店到傅氏大宗祠的傅氏踩街也热闹非凡。48个阵头组成的踩街队伍绵延不绝,踩街过程中进行了火鼎公婆、腰鼓演奏、大拔灯等精彩的节目表演。中华文化促进会傅说文化研究会会长傅天堂介绍,当天共2500多人参加踩街。

据悉,活动当天,南安公安、消防、镇村干部、雷霆救援中心志愿服务队总计超150人,分点位维持全场秩序,保障踩街活动有序安全进行。

石井:中宪第内传非遗

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黄耿煌 张晓明 通讯员黄小燕)元宵节,在国保单位南安石井中宪第内,家长、志愿者与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元宵灯笼。书房外,非遗南音袅袅萦绕,老幼两代南音人共奏千年古乐。一旁闽南砖雕展览馆内,国家级非遗“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重要组成部分闽南砖雕展迎来百姓驻足。

中宪第旁的石井社区“党建+”邻里中心广场上,石井镇“齐乐龙龙闹元宵 情融邻里齐欢乐”暨“我们的节日·元宵”主题活动人头攒动,300多条“安全生产、廉政建设、反诈、禁毒、法治文化”灯谜引得群众开动脑筋,猜灯谜赢奖品。广场内右侧来自石井镇各幼儿园和小学的200多个用红包、花生、花片、纸巾、南瓜等生活常见物品为原材料制作的花灯,令大家啧啧称赞。同时,特色农产品展上,石井糕仔、紫菜、海产品、白皮花生、腐竹等特色农产品受青睐,不少市民、游客纷纷品尝和购买。

安溪

西坪:家家户户“迎花灯”

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张晓玲 吴志明 通讯员黄如莹 张晓奋)昨日,在安溪西坪镇珠洋村,一条由1000多个五颜六色的花灯组成的“巨龙”沿着村道蜿蜒而行,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竞相出游,现场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

据悉,珠洋村有源头坂、寨美、双垵、下深四个角落共2500多人,每到元宵前几天,四个角落各自安排新婚新丁的人制作花灯,预示着添丁进财,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每个角落需要制作250多个花灯,花灯制作好后固定在长板凳上,每个板凳6-8个,最后将所有板凳拼接形成一条由1000多个花灯组成的“巨龙”。在元宵之夜,由每家每户安排人抬着这些板凳,前后长约一公里,宛如一条长龙,非常壮观,这便是珠洋村独有的“迎花灯”习俗。

珠洋村村支书王瑞明介绍,“迎花灯”习俗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并且一直保留着最初的庆祝方式,每年都能吸引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来观看。

德化

水口:自制花灯闹元宵

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陈明华 通讯员吴有森 陈巧灵)每年元宵节,德化水口镇淳湖村家家户户都提前动手制作花灯,并自发组成花灯队和舞龙表演队,沿着乡村小道巡游表演,为村民们带去平安、幸福的美好祝愿,一起“闹”出浓浓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