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开始,泉州花灯闹元宵的习俗便已闻名于海内外。直至今天,泉州百姓仍然沿袭古代叫法,称之为“上元闹花灯”。每逢上元,三乡五里,便亮灯相贺。点灯、挂灯、观灯、游灯、抢灯,多种玩法,各具趣味。
话说唐贞元八年,欧阳詹登“龙虎榜”,成为泉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少年欧阳詹平时一心在南安高盖山白云室里埋首苦读,一到新春佳节,孩童心性便流露出来,欢欣雀跃。有一年正月十五,他在花灯纱屏上点了一团浓墨,又添简略几笔,一幅“裁月镂云”图跃然于灯上,引来围聚在身边的玩伴此起彼伏的叫好声。
烛火燃起,璀璨夺目。欧阳詹提起花灯,正欲出门,忽见灯花乱撞,不一会儿,火舌透出,灯笼着火了!“出丁!出丁咯!(注:在闽南语方言中,“丁”“灯”同音。)”母亲担心他被火伤着,将着火的花灯一把抢过去。母亲反复喊着“出丁”,语气半惊半喜。“出丁”这一口彩,可作“人丁兴旺”的祈愿解。所以,上元节灯笼着火,灯主人不仅不会感到晦气,反倒每每兴高采烈,于今犹然。
花灯烧到最后,只剩下一枚铜钱大小的纸片飘落在地,竟是欧阳詹用浓墨画的月亮。詹母忽然有了主意,她笑道:“原来是天公伯想考考你们这些囝仔,特地给你们出了道题。大家看,詹儿花灯留下的这个月亮,是用什么画成的?”
“墨。”孩子们同声一气,声音特别响亮。
詹母:“对!就是墨!大家快想想,要怎么对句为好?”
“我对‘银’。”一少年脱口而出,“墨是仄声,银是平声;墨是一种颜色,银也是一种颜色;墨是一种用品,银也是一种用品。”
詹母含笑,给予鼓励。
“我对‘金’。金声平,也是颜色,也是用品。”另一个孩子受到了启示。
詹母依然含笑点头。
“伯母,我对‘丹”字。”一个女孩怯生生地说,“我觉得,在颜色上,墨比黑更含蓄,丹也比赤更雅致。”
“好!好!”詹母疼爱地抚摸了一下女孩的脸庞。
“母亲大人,我也有对。我对‘泉’,咱们泉州的‘泉’字。”欧阳詹说道:“‘墨’字上黑下土,‘泉’字上白下水,黑白相对,水来土掩。”
詹母说:“大家都很不错,可见平时学习都很用心。詹儿考虑周详,见解独到,很好。”她顿了顿,提高了声量,“你既然说到了‘泉州’,那我就顺水推舟,直接再以‘州’字为题,请大家再对句。”
“我对‘水’。”
“我对‘壤’。”
詹母依然含笑,但却微微摇头。
“我对‘海’字。”欧阳詹脑袋扬起,朗声说道。
“为何?”
“‘州’为水中陆地,‘海’是陆中容水。两字平仄相对,韵清律整。”
“大家把刚才对的两个字连起来读读,看看谁对得更好——‘泉州’,你们各自对的是什么?”
“墨水。”
“墨壤。”
“墨海。墨海!欧阳哥哥的对得最好,有气势,有内涵。”
掌声热烈响起,詹母眼里满是赞许之色。她说:“今天是上元佳节,我借詹儿的用字,顺口来个‘泉州闹上元’,请大家再对对看。”
约过了一盏茶的时光,所有人的目光都向欧阳詹身上集中。
“我对‘墨海浮中月’。”欧阳詹不慌不忙地说。
“中月之说,可有说法?”母亲问道。
“有的,母亲大人。前齐谢宣城(注:南朝齐国著名诗人谢眺)有诗云:‘云阴满池榭,中月悬高城。’中月,指当空的明月。”欧阳詹指了指浩瀚夜空。
“墨海浮中月”,正好是欧阳詹花灯作画的生动写照;“泉州闹上元”,恰与其时节日气氛相契合。母子二人之对,都属言之有物、有感而发。
“墨海浮中月,泉州闹上元!”孩子们齐声吟诵,抑扬顿挫之声穿出浓浓夜色,响彻九霄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