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7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泉州晚报

一入“鲜”门深似海

日期:02-20
字号:
版面:第14版:清源·刺桐红       上一篇    下一篇

(CFP)

□洪泓

无海不欢,以鲜为美。翻江倒海的泉州人用“鲜”书写着这座“海味十足”的美食城。这里有美丽的滨海风光,也有鲜香至极的海鲜风味。泉州人嗜吃,识味。“呑海”碑刻的存在便是完美诠释。

鱼羊之鲜,妙不可言。个性独特的鲜货,满足味蕾,不分南北。台风和海鲜让更多外地人记住了泉州有大海。吃海鲜,其实仅仅是泉州人与海联系的一个侧面,大海塑造了泉州的方方面面,生活一如海鲜池,拥有值得不断捕捞的“鲜沢”(闽南语,新鲜之意)。

在泉州人的味觉系统里,鲜与不鲜,往往就是评判一道菜入不入味、好不好吃的至高标准。地域环境的不同造就不同的饮食风俗,既有高大上的精细菜品,也有各种接地气的情怀小吃。以鲜香多元的味道,花样爆裂的口感,俘获了无数味蕾。

每一种味道的背后,都是这座城市对于生活的虔诚。泉州菜卤水见长,重海鲜;以汤增鲜,以水容味。一菜一碟,善调味;粗菜细作,尤重食材,或温柔,或热烈,代表了泉州菜一体多面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其中自然有名厨的功劳,但基础则是这方水土养育的泉州人的生活智慧。

在临海而居的古泉州,人们大多喜食海鲜,一年四季从大排档到酒楼永远不缺食鲜的食客。一入“鲜”门深似海。泉州菜的鲜味,首先来自我们这座城有广阔的水域。是人们对于味道心领神会的共鸣,人们除了因为食物本身酸甜苦辣咸的滋味,大概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五味之外的东西,比如记忆、情感、地缘关系等等。

据说小时候吃过的美食会影响一辈子的口味,美食专家说过,这是因为肠道微生物群环境一旦形成就异常顽固。新鲜海鲜更让食客对它态度泾渭分明,要么爱之深切,要么避之唯恐不及。

鱼趁鲜,菜趁嫩。海鲜最好吃的月份,民间传闻顺口溜:一月是午鱼、二月是红沙、三月是斗鲳鱼、四月是马鲛鱼、五月是鳘鱼、六月是加腊鱼、七月是小管、八月是乌贼、九月是“狗母”、十月是鲨鱼、十一月是红瓜(黄花鱼)、十二月是龙虾和钓白带鱼。海鲜入口有一种甘甜,也被称为甘鲜,正是美食家们所公认的最高级的鲜味。人们常采用清蒸这样简单的烹饪方式处理海鲜。

我们普遍知道一个道理,人们吃进食物之后的鲜味口感,主要源于蛋白质分解之后产生的游离氨基酸和多肽分子。因为水温低了,生长周期更长,时间赋予海鲜的口感自然更好,尤其在冬天鱼进食减少,瘦下来后肉更有紧实感,东西虽然少,但是好吃。寻求鲜味之旅,食材的新鲜,仍是美食最重要的起点。

其实大多数海鲜喜甜喜辣。所有贝类海鲜都适合加甜,热菜加甜是加蚝油,凉拌菜则加糖。为什么加糖?因为甜就是鲜,加甜会弥补贝类在加工过程中鲜味的流失。种类繁多的小海鲜,譬如三倍体牡蛎、巴菲蛤等等,由于烹饪过程中对火候、技法的不同要求,让这一过程并非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