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天气里,有些人动辄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头昏等症状。这些症状,不一定是感冒惹的祸,也可能是过敏性鼻炎“作祟”。
过敏性鼻炎,是众多过敏现象中的一种,它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引起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
鼻腔是人体呼吸道的“门户”,鼻黏膜为人体与外界接触的第一道生理防线和免疫屏障,能够清除大部分的污染物质、致病性微生物和过敏原等。
福医大附二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邱恩惠介绍,冬春季鼻腔黏膜易干燥,免疫屏障功能受损,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开始“战斗”了,在与花粉、尘螨、霉菌、动物皮屑等体外物质对抗的过程中,伤及了鼻黏膜里的正常细胞,就会出现鼻塞、打喷嚏、鼻部痒、流鼻涕、咳嗽等症状,鼻黏膜也会因此发炎,引发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最典型的表现是阵发性打喷嚏、流清水鼻涕和鼻塞,也有不少人伴有眼睛痒、咽痒和耳朵痒。然而,单凭症状还是有很多人分不清过敏性鼻炎和感冒。邱恩惠说,有几个简单的区分办法,过敏性鼻炎来得快、去得快,以鼻部症状为主,极少伴有全身不适;而感冒就像我们说的“快的几天,慢的一周”,除了鼻子不舒服,多数还有发热、乏力、头痛、精神不佳等。
过敏性鼻炎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演变成鼻窦炎和鼻息肉,长此以往还会出现支气管炎、过敏性哮喘、腺样体面容等,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目前,过敏性鼻炎还无法得到根治,但只要做好预防、规范化治疗,其症状还是可以得到良好控制的。
过敏性鼻炎如何预防?邱恩惠建议:市民可佩戴口罩,避免接触汽车尾气、花粉、粉尘等;定期清洗空调滤网,适时更换被褥床单等;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口服药物、鼻喷药物,定期复诊;使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完善过敏原检测,避免接触过敏原,择期进行脱敏治疗。
□融媒体记者 张沼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