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亲戚收红包到在微信群里抢红包,从走亲访友到视频拜年……总有人说春节“年味儿变淡了”。有人认为,这是人们的生活选择更加个性化、一些年俗文化日渐单薄导致的。也有人表示,年味的改变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过年的仪式感只是换了个方式而已。对此,您怎么看?
年味变淡 原因多样
@刚柔: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的发展,传承千年的过年习俗有了捷径,短信、视频、微信红包,一键搞定。这种新贺岁形式虽然方便快捷,但与传统的面对面合家欢聚、吃年夜饭、发压岁钱、走亲访友相比,却少了互动、疏远了亲情。一键贺岁把年俗大餐变成快餐,难以复制原汁原味的传统年味。因此,要保持浓郁的年味,还是要亲身参与,多些互动。
@四川黄根华:年味变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过年就是要守着家人吃一顿团圆饭、观看春晚、走亲戚……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随着大家庭结构的打破,过年被电子红包、电话拜年、出门旅行等方式所取代。市民的过年方式越来越个性化,年味的仪式感越来越少,年味变淡也成为必然。
@踏浪:年味变淡原因有很多,走亲访友开上车一会儿就到了;由于工作紧张,时间有限,不少人礼物奉上就离开了;有些老人跟孩子到城市住,过年也不回老家;现在吃穿都不缺,过年和平时一样过……所以,过年需要增加仪式感,应多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时代发展 与时俱进
@曹建明:在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时代,所谓年味浓厚,只是因为在短时间内集中释放了人们的需求,留下深刻回忆。如今,随着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升以及对过年的多元化选择,年味的载体越来越多,不再局限在吃喝和走亲访友方面。而这恰恰说明了社会的进步,也说明公众文化消费升级的趋势,让人们的节日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河北白帆:对年味变淡不必大惊小怪,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交方式更加便捷,过年习俗发生很大的变化,一些传统的习俗被抛弃,让人们感觉年味变淡了。正确的做法是:对有时代意义的习俗应发扬光大,对过时的习俗应该抛弃。时代在进步,过年的习俗也会与时俱进,并将绽放出新的魅力。
@许兵:春节作为一个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年味并没有变淡,只是表达形式不同了。所谓年味变淡,其实是没有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年味也在变化。从走亲戚收红包到在微信群里抢红包,从走亲访友到视频拜年,年味的形式在不断变化,但年的意义不变。以前,看春晚是年味、贴春联也是年味。现在,网络拜年、电子红包、线上购年货等新方式越来越被接纳。
辩证看待 新旧结合
@不懂:随着社会发展,忙碌的生活让很多人春节无法回家团聚,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不再需要面对面拜年祝福。相比过往种种过年方式,年味或许变淡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传统和现代生活的融合,也带来了新鲜的过年氛围。年味变淡需要从多个角度辩证去看待。既要重视传统习俗的保护和延续,也要积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出更符合现代人需求的过节方式,方能让春节这个传统佳节重新焕发生机。
@洧妲:作为一个85后,确实感觉如今的年味变淡了很多。年味的淡与浓,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和制造者。互联网时代,过年的形式和习俗可以与时俱进地发展和改变,不用一味拒绝新的过年形式和习俗,要做到新旧结合,才能老少咸宜、其乐融融,让新时代的年味满满。但不管过年的仪式如何变化,其中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核心价值不能改变,这才是年味的意义所在。
@齐振松: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交方式的转变,我们需要用新思想新观念来认识春节,重新审视对年味的定义,将现代活动与传统年味相结合,不断创新多元内涵的新年味,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时代,让年味变得更加浓郁绵长,变得更加时尚、更为轻松,变得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与节奏。
下期话题
近日,同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发布2023年图书馆全年数据。数据显示,西北工业大学进图书馆次数最多的是一名本科生,2023年进图书馆1019次。对此,有人感叹“太牛了,绝对是学习的榜样”;有人认为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同,只要目的达到,方法不必苛求一致。下期茶座,邀您聊聊“泡馆达人”这个话题,您可在“温陵茶座”新浪微博留言,也可加入QQ群299935398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