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行龘龘(dá dá)、前程朤朤(lǎng lǎng)、生活??(yè yè)……”如果要说今年的春节有什么特别之处,那么这几个很有存在感的生僻字一定榜上有名。特别是今年央视春晚的主题——“龙行龘龘,欣欣家国”,更是让“龘”字“火出了圈”。
据专业人士介绍,《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都收录“龘”字,意思是龙飞之状;“朤”古同“朗”,本意为明亮;“?”意为魚盛,即鱼多的样子。这些由叠字组合拼接而成的生僻字,虽然用在祝福语里与原意稍有出入,在新春佳节却能表达加倍的祝福与期盼,当大众这种朴素的心理与传统的汉字文化激情相遇时,就有了别样的喜庆氛围,我们理当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它。
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节日期间经常能见到一些合体字,比如耳熟能详的“囍”字,或将“五谷丰登”“招财进宝”糅合成一个字,无不是民间智慧的体现。而在网络时代对汉字进行重新赋义的现象亦不鲜见,比如风靡一时的“囧”和“槑”字就是如此,这些举动在激活汉字潜能的同时,也让古老的汉字文化焕发出时尚的色彩。可以说,走红的生僻字既折射出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社会心理和精神诉求,也无形中影响和塑造着大众的行文习惯与语言思维,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提笔忘字的键盘时代,其赋予汉字文化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的汉字由繁至简是一种趋势,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再到简体字,汉字的书写和结构向着简易、清晰、平实演化,中华文化也因之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从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出现的汉字存废之争,到近年来几度出现的汉字繁简之争,都让我们对汉字的存续发展有了新的思考。揆诸现实,汉字的繁简之争其核心还是文化观念的相悖,体现的是文字审美和实用功能上观点的对立。而今天,当诸如龘、朤、?这样繁复的生僻字也能走红,就用事实证明,对于汉字的发展而言,繁和简只是形式上的差异,能否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传统文化才是关键所在。
从汉字结构到艺术创作乃至现实生活,“繁”与“简”都是一对辩证关系,在文化快餐化、碎片化的时代,简单快捷成了很多人的审美取向与生活诉求,如何在“繁”与“简”之间作出正确的取舍,对于多数人来说都是一道难题。这也就难怪当下大部分人对于文字仅满足于简单的信息交流,而不再关注文字的形体美和丰富的内涵。其实,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不仅是信息的忠实记录者,更饱含着古人精神世界的审美追求,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就此而言,走红的生僻字也给了我们一个契机,去重新体认汉字的生命力与时代价值。
汉字作为古老文字中唯一未曾间断、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蕴藏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基因,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文字是承载意义的一套符号系统,学习、了解和掌握汉字,不是去学习几千年的文化标本,而是体悟活了几千年的文化生命,增加对汉字的认同感与亲近感。正因如此,这些在春节走红的生僻字,既让汉字成为全社会的情感黏合剂,也使得更多人能够去读懂古老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它就如同一个特殊的文化路标,既告诉我们该从何处出发,更指引我们要如何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