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8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泉州晚报

一顿年夜饭 等待了74年

日期:02-11
字号:
版面: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陈秀民(前一)在古大厝和家人合影

“74年没有回泉州过年了,心里一直记挂着家乡,想回家看看。”91岁的陈秀民在家人的陪伴下,登上从北京开往泉州的动车,由北向南,跨越千里,终于回到摇篮血迹之地,吃上了心心念念74年的一顿年夜饭。

1950年,17岁的陈秀民,瞒着家人报名参军,继而北上抗美援朝。此后,她虽曾几次回到泉州,但都没能在泉州过年。时隔74年,这位老兵终于再回故里过年,了了她多年的心愿。

□融媒体记者 张晓明 黄枫 苏凯芳 通讯员 陈笃恒 文/图

“看见钟楼 就知道到家了”

陈秀民的父亲陈仲瑾,是1902年清末最后一届科举的举人。父亲27岁那年(1906年)放弃仕途,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创办了西隅小学。

西街平水庙26号古大厝,是当年陈家一家九口生活的地方。离家74年,她在远方成立家庭,有了新生活,回家乡的时间拼头拼尾,不到一年。

在陈秀民的记忆里,儿时家乡的地图只画到了北门街。她熟悉的是西街纵深绵延的小巷,还有家附近的钟楼。“看到钟楼,我知道到家了。”虽然之前回过泉州几次,但行程紧张,脑海中家的样貌依然停留在74年前。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秀民听侄儿提起可以设立基金,支持父亲当年的事业,便于2013年在家乡成立了以父亲的名字命名的“陈仲瑾奖教基金”。2016年11月,父亲创办的泉州西隅小学110周年校庆,陈秀民受邀前来参加。这是她最近一次回泉州。

“年纪越大,乡愁越重。”看到家乡变得陌生,回家过年成了她最大的心愿。

瞒着家人去当兵

“父亲,我回来过年了!”大年三十,回到古大厝厅堂,陈秀民拄着拐杖缓步行走,抬眼所见的一砖一瓦,既熟悉又陌生。这也触动了老人心底最珍贵的回忆。

1950年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二十七军在泉州招募会讲普通话和闽南话、高中文化程度的革命青年组建“东渡服务团”。当年7月,深受家庭进步思想熏陶和哥哥姐姐革命榜样影响的陈秀民已是共青团员,她瞒着父母报名参军入伍。

“临行前一夜,我们驻扎在学校附近,突然有人找我,我心想完了,家里人来抓我回去了。”陈秀民眼里燃起了年少时的那股倔劲,“我看到一束手电筒光照向我,人影一出现,我才松了口气。”原来,二哥陈泗东不知怎么得到消息,赶来看她。

第二天下午,陈秀民到福州后,才给家里发了封家书报平安。她后来才知道,母亲接到家书后,整整哭了一个月。陈秀民自己也没想到,这一走,归期竟遥遥无期。

1951年4月,陈秀民随部队从冰封的鸭绿江入朝时患病,被迫留守境内。后随津浦部队到山东泰安驻守王家村,在教导团参训并担任文书,为指战员书写档案,同时担任文化教员。正值选拔工农兵学员,她阴错阳差考上了唐山铁道学院(如今的西南交通大学),1954年公派往苏联深造。回国后,分配到兰州铁道学院,教授铁路设计与建设。

上世纪90年代,退休后的陈秀民回到泉州,将生病的母亲接到兰州,直到母亲安然离世。闲不下的她返聘回校,一直从教到67岁,才真正退休。

感慨“三个没想到”

202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纪念日,陈秀民获得“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还特地在北京家中留下珍贵影像。

回顾参加革命74年来的历程,老人不禁感慨地说了自己有“三个没想到”:当年参军入伍,就准备流血牺牲,尔后许多战友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没想到自己能幸免,还能高寿;当年离开学校投笔从戎走上革命道路,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个大家庭,没想到还能经严格选拔,赴苏留学;当年回国后全身心投入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中,对子女的教育成长缺少关爱,没想到女儿还能考入清华大学,事业有成。

退休之后,陈秀民常年居住在北京,但时常挂念着家乡泉州,尤其是参军之后从未回家乡过过年,老人一直引为憾事。

如今,老人终于如愿以偿,十分开心。因为前段时间摔倒,此次回乡行动有所不便,只能拄着拐杖,但老人还想到古城逛逛,感受一下世遗之城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