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湖州日报

苕溪,一条贯古通今的历史文化长廊

日期:01-20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06版:文化中国行       上一篇    下一篇

  专家名片

  高蒙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导。师从张忠培先生。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文化遗产传播专委会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公众考古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会长。主持三峡考古等发掘。近年倡导公众考古,出版《铜器与中国文化》《长江下游考古地理》《考古不是挖宝》等图书,策展良渚博物院等展览,策划央视《中国考古大会》《中国国宝大会》等节目。

  苕溪,堪称教科书式的历史文化走廊

  ? 记者:有学者称苕溪是浙江文化上的母亲河,而湖州也被誉为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悠久灿烂文明的肇始地”,请问您怎么看? 

  ? 高蒙河:如果站在历史文化遗产、考古发现和文化、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看,苕溪确实称得上是浙江的文化母亲河。复旦大学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曾说过: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苕溪的地理环境,它有水、有山、有森林,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围绕苕溪的水系、山地等环境,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成的地理舞台。

  从历史文化演变脉络来看,苕溪最大的特点,就是围绕这个山地水系形成的一个组合性、综合性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地,从100万年一直到今天,贯古通今,延绵不绝,这在整个浙江地区并不多见。所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可以说“苕溪、湖州是一个什么都有的地方”。 

  我们目前可以捋出来的苕溪两岸遗址,上百万年的,就有长兴七里亭旧石器遗址,这是浙江最早人类活动的地方,在全国也不多见。从文化保护、遗产传承角度来说,它应该就是浙江历史文化之源。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七八千年这样的遗址,这里可能未来还会有发现。到了良渚文化,跟古城相配套、来支撑良渚成就中国5000年文明巅峰的,就是德清中初鸣遗址,良渚的大型制玉作坊。 

  再后来,其他地方可能发展就比较弱势了。但整个苕溪流域,后来一直到八亩墩,再晚一点到下菰城,在苕溪流域,整个先秦史简直就是一部教科书。每一段的发现都非常令人振奋。苕溪流域的一个个遗址,像糖葫芦串一样,是一条历史文化走廊,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形成和整个中国历史做出了贡献,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它可能都发挥了参与中华文明早期历史形成、建构的过程,这就是苕溪的中国价值。

  近20年,我去过苕溪流域的许多重要遗址,对苕溪有很深的感情。在整个东南地区,苕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考古界前辈苏秉琦先生,很早就发现这个地区有它非常独特的特点。比较早的发现,是1934年钱山漾遗址考古。这些年毘山遗址考古,还有下菰城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发现,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可见我们整体上是低估了苕溪或者湖州在整个浙江、甚至整个东南地区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中原文化向南拓展到江南地区,湖州是一个重要节点

  ? 记者:在苕溪绵延跌宕的文明演进中,浙北湖州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 高蒙河: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商周时期,中原地区比较流行一种陶鬲,它是一种三足炊器。这个陶鬲随着中原文化的向南拓展,它传到了南方地区,比如南京宁镇丘陵,包括安徽,镇江一带,到了江南,比如无锡、苏州、湖州,过去就没有发现,但是在毘山遗址发现了陶鬲,换句话说中原文化向南拓展到江南地区,湖州是一个重要节点。所以毘山遗址,最近几年不断有新发现,向我们实证了中原地区和整个江南地区,或者是长江下游地区文化的交流融合。上海地区就没有商周时期的比较早期的陶鬲发现,说明没有传过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湖州应该是一个南北文化交流、碰撞、交汇的地带。

  我们说太湖东部、太湖北部可以过长江到北方去,但是太湖西部、太湖南部怎样走?可能就是通过苕溪到太湖,通过太湖过长江,再向中原地区传播。因此,在整个先秦历史里面,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所谓的文化地带,它就是一个历史通道。

  记得大概在2010年前后,我的导师张忠培先生就提出推进吴越文化研究。因为吴越文化的起源,一直不是很清晰。这些年特别是湖州地区,就开始出成果了,比较引人关注的就是安吉古城和八亩墩。这样一个组合性的发现,那是不多见的。应该是近20年来非常重要的发现。整体遗存没有遭到很大的破坏,发掘程序非常科学,考古工作做得很扎实。为我们揭开吴越文化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从百越历史文化发展来看,浙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南方地区百越的历史有赣越、吴越等。比如福建非常重要的遗址芈月王城,专家们提出有相当大的文化因素是从浙江传过来。会不会就是安吉古城?在那个年代有没有南传的迹象?因为浙江历史文化有北上,考古发现也非常多。但是南下可能就是安吉古城,还有后来的下菰城。在整个苕溪区域地理范围内,它是不是一个南来北往的通道,这很值得我们深入去研究。 

  原始瓷是独一无二的发现

  ? 记者:在苕溪沿岸这条文化遗址走廊上,您认为最大的亮点或者最让您值得期待的是什么?

  ? 高蒙河:安吉古城和八亩墩,这和一般的发现不一样。八亩墩是王者的墓地。考古发现有时发现了城,不一定能发现墓葬,发现墓葬了,不一定能发现城。比如三星堆,发现了城,发现祭祀坑,但是墓地在哪呢?三星堆如果是一个国家,他的国王的大墓在哪?江苏无锡鸿山越国大墓,在当年也非常有影响,而且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但是那个发现它就是墓地,没有古城。

  所以,安吉古城、八亩墩这样一个组合性的发现,是不多见的。这样的发现,为我们深入越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八亩墩考古研究工作目前还在继续中,因为八亩墩里面还出土了一些女性特征的文物,也有猜测说可能是一个王后的墓。过去我们比较关注的还是上世纪绍兴印山王陵大墓。但是那个墓葬,我们说并不是最理想,甚至可能中间还有被盗的过程。另外,安吉古城特点不像别的遗址那样,不同朝代的堆积叠压在一起,后面的对前面的破坏比较严重。所以这个遗址对越文化、对越国的历史研究,非常重要,我还希望能有更多的惊喜。

  我经常会把历史文化遗产梳理成十种价值。“老三样”就是常常讲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新三样”叫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那么还有四种价值是什么呢?就看它有没有湖州价值、浙江价值、中国价值,甚至世界价值。在湖州,具备十种价值的一定是原始瓷。在整个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进程中,原始瓷不但参与了,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实现了引领,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唯有瓷器,从发明到现今,仍然是我们生活中每天离不开的。不夸张地说,原始瓷真正改变了世界人类的某种生活方式。

  上海的马桥文化发现过原始瓷,跟德清这些窑址的年代也有重合的地方。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德清的原始瓷窑址数量特别多,而且比较集中,各种器型都有。这证明它就是原创、首创、独创的。 

  德清原始瓷,最早发现到夏代,距今4000年,这就是中国瓷器发明发现的历史。原始瓷已经达到了后来成熟瓷器的最初标准。我个人认为比夏代更早的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你发现,真正烧成器的瓷器很多,没有烧成器的也有很多。假如说我们发现一处遗址,它90%都烧坏了,只有5%、10%是好的,那它是不是可能更原始,年代也更早。 

  “湖州再出发”

  ? 记者:面对一系列的考古成果和文化遗产,您认为在保护、利用、传承上应该发挥出什么样的作用?这对于湖州这座城市的发展来说有什么样的深远意义?

  ? 高蒙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 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苕溪,它不仅仅是一条水系的问题,它是可以助力我们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地,它就是一个富矿。

  这个富矿怎么活化利用?我想要坚持几个原则:考古发现是契机,专业研究是基础,保护利用是前提,文脉传承是目的。我们要从专业角度把它转换成文化价值,再进一步转换成具有社会价值的活化利用示范地。

  在浙北考古文明探源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策划上,我希望通过考古来展现它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看我们祖先的发明创造,看我们当代人的传承和活化。良渚文化之后,上海有广福林文化,接下来就是湖州的钱山漾文化。因此,我觉得,湖州和上海还有周边地区,它构成了一个文化分布非常广袤的地带,它会成为一个新的历史文化遗产地,不仅仅是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呈现,它可能真的能给湖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个新的推力,因此我们可以叫“湖州再出发”。我觉得这就是今天来挖掘、保护、活化利用苕溪历史文化资源,所能带来的巨大作用。也就是所谓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活化利用得好,也许“到湖州打卡去”“到苕溪打卡去”,就会成为文旅融合的一个新亮点。

  过去我们没有这么多的资源,今天,我们围绕苕溪是作为一条文化母亲河来研究,这就是一个全新视角,可以说是一个上帝的视角,把整个苕溪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文化地理单元,看湖州,看我们的先民、当代人怎么在这样一个地理空间的舞台上演历史文化大戏。

  显而易见,考古所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苕溪两岸的生态文明资源,是相得益彰的。现在我们看到的绿水青山,实际上它自古就是一处宝藏之地。比如原始瓷为什么会诞生在德清,德清的地下资源一定是具备了可以烧原始瓷的天然条件,而且还有水陆交通的便利,这就是老祖宗的物华天宝,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自然环境,直到今天依然是绿水青山。苕溪和湖州,这种人地关系,从100万年前就开始了,一直到今天产生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都是有内在的逻辑和必然的联系。

  (记者  徐斌姬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