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湖州日报

透过这扇窗,看见灿烂的历史湖州

日期:01-20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06版:文化中国行       上一篇    下一篇

  专家名片

  徐天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良渚博物院院长。作为国内顶尖考古学家和策展人,徐天进曾主持过多个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承担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多项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是国内公众考古最早的组织者和推广者之一。

  东苕溪,是一条文化的时空走廊

  ? 记者:苕溪见证了浙北文明的灿烂光辉,您是如何看待和评价苕溪沿岸这条文化遗址走廊的 ?

  ? 徐天进:河流,是哺育人类文明的摇篮。自古以来,人类就懂得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的生存方式。苕溪水系,多姿多彩,近似文化长河的变幻景象。

  东苕溪对浙江确实太重要了,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苕溪两岸的浙北先民创造了精彩的文明,延续着相对完整的文化发展脉络,如何更好认识湖州这片土地,东苕溪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为啥在东苕溪产生文明?这是古人智慧的选择,不是一时一地的选择,是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经验。因为文化是人类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的一种选择结果。

  像东苕溪,就不是一条简单的空间走廊,而是一条连接着历史和未来的生生不息的河,是一条文化的时空走廊。可以说,这是几万年来人类在这个地方留下的不同时间段痕迹 。每个时间段留下的都非常宝贵,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处遗址,都有着不可替代性。少一块都会觉得失色,只有这些点在一起时,它才会真正发光,好比一条星河,有一些是比较闪亮的星,诸如毘山的高等级建筑、八亩墩的超级大墓等。

  我们讲,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就相当于是一扇窗户,是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一扇窗户。我希望湖州能够把这扇窗户打开,要把整个区域变成一个具有浓厚文化遗产氛围的地方。即使没有大型活动,这里的日常也能因为文化遗产而充满生机,我相信这样的景象能够在湖州实现。

  当今社会,需要文化遗产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考古工作要做的就是把湖州或者东苕溪过去的古代世界遗忘、消失的历史,重新唤醒。自旧石器时代至今,湖州一直在变化,如果将其形容为历史风景,不同时间切面都有不同的历史风景,因为有考古发现,它就非常真实。不仅是湖州人,也要让外面的人、全世界的人看到一个更立体的湖州。既看到的是现代崛起的湖州,也能看到灿烂历史的湖州。

  绿水青山,这是人地关系最融洽的写照,自古以来的人都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所以通过苕溪文明探源,才能让现代的人真正体会到 “人生只合住湖州”背后的文化底蕴。

  期待能有类似三星堆一样的发现

  ? 记者:我知道,徐老师一直对湖州毘山和下菰城“耿耿于怀”,那您对这块区域有什么期待?

  ? 徐天进:在湖州,比较早的考古发掘是钱山漾遗址,距今4400年到4200年,是环太湖地区一支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今年也是钱山漾文化命名十周年。良渚文明衰退之后,直至吴越文明的兴起,这部分缺环的补上对考古学完整序列的建立十分重要。

  毘山和下菰城当然是很重要的遗址。毘山遗址很早就发现了青铜残片,虽然只是一个残片,但在东苕溪流域或者长江下游这个时间段,铸造精美的铜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安吉也出过几件完整的商代铜器,这都是长江下游青铜文明非常有力的证据。浙北地区或东苕溪流域在商代应该有自己的铜器铸造。

  众所周知,到了商代,尤其是太湖流域,再没有回到像良渚文明这样的辉煌。马桥文化这一时期整体上尚未显示出高度发达的文明考古证据。毘山遗址发现了甲骨、卜骨,近几年还发掘了大型建筑基址,体量相当震撼。毘山遗址的建筑有它的独特性,基槽部分采用木头制作地梁(或者地袱),早在良渚时期就发现有这样的风格,大长木头上面有很多榫口,这是古人应对南方湿地环境的一种智慧创造。 

  马桥文化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根据现有考古材料,整个区域最有可能作为这一文化的中心聚落,就是毘山和下菰城。下菰城目前我们做的工作较少,至少有一部分的年代跟毘山是同时期。如果下菰城的城墙年代跟毘山同时期,那就更有意义了。

  在毘山遗址,我们还发现许多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例如江西吴城文化,各地不同的文化因素在这里聚拢。什么样的遗址可能存在复杂的文化因素?通常是文化中心性聚落。这个时期还可能与东苕溪流域早期发达的制瓷工业有关。东苕溪流域与闽北、浙赣区域还有密切关系,所以说它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地带。

  我们需要解决文化或者区域社会问题,而非单独的一个概念。毘山遗址2013年以来大规模考古,至今还远没有揭开真面貌。我们需要了解毘山遗址的规模布局,包括环壕以外周边是否还有相应的小聚落。目前我们还不清楚墓在何处,这些人是什么人,他们阶级差别有多大?如果某天挖到毘山的王,或许还有一堆青铜器,也不是没有可能。我记得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斌曾说过,希望能有类似三星堆这样的重要发现。考古需要这样的猜想,这其实是问题意识。我们要做的是如何通过田野考古工作找到证据回答它们。

  在夏商时期,如果我们把这个地方的马桥文化或者后马桥文化的面貌,包括聚落社会等级,早期越文化的形成等弄清楚,对于讨论中国早期文明,这是一个关键点。湖州地区的考古,我认为这个阶段尚属于起步阶段,未来很值得期待。我希望这个时间段的考古工作能做得更多、更好,包括是否会很快启动下菰城的系统调查,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发掘规划等。

  让传统文化重新回到当代

  ? 记者:今天,我们如何将丰硕的考古成果或者说是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全社会的文化资源,更好地作用于当下? 

  ? 徐天进:我常把文化形容成空气一样重要,无处不在,又无时不滋养着我们的身心。这和认清我们的来路是一样的。 5000年前与今天的我们可能没有任何关联,古与今这两个点之间无法连接。但历史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历程,实际上前面提到的这些遗址,可能还不止这些遗址,连接起来就是今天的湖州,这是自然演变的结果,中间是割不断的。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考古去重新唤醒忘记的东西。一旦唤醒,我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与过去的关联。 

  考古的价值和意义,就是要满足我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好奇。考古可以穿越时空,直接进入历史层面,唤醒对历史的记忆,寻根自己的传统,在当下尤其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自信。韩愈曾写过一首诗,讲得非常好: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襟裾就是褂子和衣服。如果人不了解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就像马牛穿上人的衣服一样,仍然是牛马。我们不仅了解个人的过去,还知道整个人类的过去,而且可以将过去记录下来,再传给下一代,这就是文化传承。 

  我们说,考古成果让大家了解后,也许会改变一些人。我经常说,一个喜欢去博物馆的人和一个从不去博物馆的人是两种人,他们的世界观和审美可能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引导大家,不仅了解文化遗产,还应该了解艺术和科学,我们每个人应该自觉地亲近这些东西。

  像安吉古城遗址公园,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亲近考古、了解遗产、学习知识科学的公共空间,这样的空间目前还不多,相信以后毘山遗址也会有。我认为,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大家了解这片土地的山山水水,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处处可以学到知识并触动思想的设施或者氛围营造,这需要一点一滴地建设。湖州建了许多乡村博物馆,这是很好的探索。我希望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乡土资料馆,让孩子们可以来参观了解。

  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共享。我们应该围绕如何让人活得更好、更幸福来实现,并非要做大工程,而是责无旁贷地将发掘的成果用老百姓容易理解、能懂的方式传播出去。例如,浙江省考古所在安吉溪龙小学启动了“考古小学堂”项目,发掘人员到小学里,向孩子们讲解考古的意义。比如我们做文创,目的也是希望通过文创产品让大家了解文化遗产,它只是一种传播方式,通过文创消费来加深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因此,让传统文化重新回到当代,我认为好的教育和媒体宣传都是一些比较好的途径。近两年一直在推广的公众考古,成效也在显现。刚到良渚博物院时,我就提出要“不择手段”的、用最恰当的方式,让博物馆或文化产生影响。比如如何更好、更充分地阐释遗迹和文物成果,发掘遗址博物馆展览的多样性。我想,这不仅仅是考古学家或文化遗产从事者的工作,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记者  吴建勋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