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湖州日报

种粮三问,湖州怎么答

日期:10-16
字号:
版面:第05版:深度       上一篇    下一篇

  南浔区双林镇东双林村农田(资料图片)。通讯员 屠旭东 摄

  德清县新安镇舍东村探索党建引领共富路,建设“稻菜轮作”基地(资料图片)。

  记者 王树成 摄

  长兴县吕山乡吕虹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引导农户开展“稻虾轮作”绿色种养模式(资料图片)。

  通讯员 王培 摄

  长兴县和平镇苕溪两岸稻穗低垂,一派丰收景象(资料图片)。记者 吴拯 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作为鱼米之乡,湖州端牢“饭碗”责重如山。湖州粮食产量连续七年保持增长,去年产量10.73亿斤,粮食生产稳定度居全省第一。今年,湖州夏粮播种面积、产量、单产又实现“三增长”。眼下,随着秋粮陆续进仓,全年粮食生产“八连增”、单产“九连冠”实现在望。

  今天是世界粮食日。丰收之后,如何继续丰收?落脚点仍在粮食生产主体种粮农民上。因此,“谁来种粮”“谁愿种粮”“咋种好粮”,这种粮三问仍是不变的考题。

  连日来,记者踩田埂、访农户、看粮仓,探寻湖州如何解答种粮三问。

  文/记者  陆晓芬 

  谁来种粮?

  政府扶一把,新粮农扎根

  种粮食看天吃饭,要在地里“刨食”,并不容易,“谁来种粮”成为时代之问。单靠老种粮人,增产增收难以为继,必须有新粮农跟进。

  那么,新入行的粮农面临哪些难题?一是投入,种粮要上规模,就要流转土地、购买农资等;二是技术,增收要靠产量,要选好品种、提升技术,还要落实到田里。

  德清县星晴家庭农场负责人沈煜潮的成长路就颇具代表性。原本上班的他,在一次培训后毅然走上规模化种粮路。如今,他经营着1000多亩田地的家庭农场,拥有各类农机设备,还成立服务公司,为周边种粮户提供托管、半托管田地等服务。

  回首这些年种粮路,沈煜潮特别提到两点:一是起步时的政策支持,二是后期提升服务能力的项目扶持。

  围绕破解投入难题,湖州出台一揽子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各类补贴,对上争取各类资金项目;出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推出各类惠农贷等信贷产品。

  围绕打破技术门槛,湖州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在全市建立89个培训基地,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教学、田间课堂、巡回课堂相结合等形式,今年已培训高素质农民1080人;二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整合31个农事服务中心,有效解决小农户干不了、干不好、不划算的问题。

  “谁来种粮”之问,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有没有年轻人下田。可喜的是,采访中我们遇到了很多“80后”“90后”“00后”种粮人,他们逐渐撑起种粮主力军梯队。

  小心翼翼地捧起沉甸甸的稻穗,轻轻捏开一粒,吴兴区妙西镇后沈埠村“粮二代”陆培洪喜上眉梢:“这月底开镰吧!”

  自6月25日机插秧以来,陆培洪伺候着眼前这600亩田地,不敢有半点松懈。继小麦产量有突破后,这季晚稻预计亩均产量可达800公斤左右。

  2000年出生的陆培洪,大学毕业后放弃不错的就业机会,选择返乡种粮。“别人觉得种粮苦,但我看好农业的广阔前景。”她说,父亲是当地的种粮大户,她比同龄人对粮食有更深的理解,也认准了农业的发展前景。

  种粮难不难?陆培洪脱口而出:“难!”

  虽然各式农业机器解放了生产力,但老把式的种田技能丢不得。陆培洪不仅学习操作无人机、开旋耕机,也要卷起裤腿下田,学会认识各种昆虫,以此更好地了解稻麦生长情况。

  今年丰收在望,更坚定了她扎根土地的信心和决心。

  谁愿种粮?

  风险降一降,效益翻一番

  风险高,收益低,这两个难题曾劝退了不少种粮人。

  今年高温天气多,台风频繁,长兴县小浦镇高地村种粮大户袁正亮看着3000多亩稻田,却显得淡定丛容:“高标准农田很高级,自动灌排,远程控制灵活方便,不怕。”

  在高地村高标准农田里,我们看到,每隔25米有一个灌溉口;大路四通八达,收割机畅行无阻;高效节水灌溉系统,自动感应、远程操作。

  良田沃土的保障能力,是种粮人的底气所在。而像这样的高标准农田,目前全市共有159万亩。

  不仅有良田沃土打基础,还有保险订单齐上阵。在市农业农村局农田种植处处长朱建国看来,这是让农民“愿种粮”的关键。一方面,发挥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作用,实现旱涝保障和地力稳步提升,加上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能够最大程度降低种粮风险;另一方面,湖州大力推广订单化、基地化生产,实现“保回收、保差价、结算快”,多维度提高农民种粮收益。

  种粮要增效益,还得从土地里整花样经。同样一亩田地,如何成本更低、产出更多?

  浙江一丘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给出了新模式:按照“两年五季”,早稻、小麦、水稻、西兰花等轮作套种,一地多收。

  为了“一年无闲田”,负责人王云在两季作物切换之际,做足了功课,将7000亩土地分块管理。有的是早稻——西兰花,有的是小麦——水稻,有的是晚稻——西兰花。“时间上刚刚好缝合,粮食、蔬菜的农时都误不了。”王云介绍。

  这样轮套作模式,比传统种粮模式效益翻一番。像水稻和西兰花轮作,还能减肥减药。西兰花收获后,根叶翻入泥土,可以作为有机肥,节省下一季早稻施肥量,每亩节省肥料成本就达100元左右。

  目前,全市有稻菜、稻虾、稻鸭等综合种养模式共40.51万亩,稳了粮食,多了收益。

  咋种好粮?

  稻田里打擂,黑科技下田

  上月,市农科院组织了一场田间观摩会,各区县选了2到3个高产示范方,互相看一看、比一比、学一学。

  “有的示范方田间管理比较好,有的新品种长势很旺,大家都铆足劲呢。”南浔区练市镇松亭村瑞乡家庭农场负责人沈瑞红直言坐不住了,就要收割了,他格外细心侍弄。

  去年,沈瑞红种植的单季晚稻创下全市单季晚稻最高亩产新纪录,不少农户前来学习他的种粮方子。他毫不吝啬地倾囊相授。

  为提升粮食单产高产高效,每年全市遴选一些作物高产示范方,各种粮主体各凭本事,谁种得多种得好,就能拿到奖励补贴。

  市农科院农作站站长冯忠平说,高产示范方不仅激励种粮农民种好粮,也给周边农户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比如,在一块粮田里,集成秸秆还田培地力、合理密植增产量、适时播种抓壮苗、平衡施肥供营养、绿色防控防早衰、及时灌排促丰收、成熟收获保高产等高效栽培技术,提高产量的同时,还要兼顾效益、安全与轻简。只有实践过,才能总结多产量、少成本的“种粮经”。

  种好粮,智慧管田亦是关键。

  善琏镇皇坟村种粮大户姚杰是名种粮新手,承包了2500亩田,但他一点都不慌。

  稻收时节,姚杰带着我们转悠田边,一棵“智慧杆”引人注意。姚杰乐了:“这杆子就像一个稻草人,给我看着田呢,温度、湿度、光照、风速等数据,它全包了。”

  这还不够。这些数据还“跑”进了手机里。他的田地被分为一个个单元,集成式呈现在手机系统和数字大屏上,通过后台数据分析,每个地块作物长势如何,是否需要追加农药、肥料,都可作出判断。

  “有了智慧农业,种田新手用上了高科技。你说还用慌?”姚杰笑着说,如今,1个人就可管着2500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