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劳动力要素双向流动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日期:07-30
林晓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和行动指南。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与乡村之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是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意味着要打破城乡之间的壁垒,促进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可以带动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的全面融合,通过建立更加开放的市场体系将进一步推动城乡资源共享,实现城乡经济的互补和共赢。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劳动力流动呈现出明显的单向性,即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条件。这一时期,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劳动力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结构的转变,城乡劳动力要素流动开始显现出双向流动的趋势,不仅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市流动,城市劳动力也开始向农村转移,参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升级。
近些年来,湖州不断完善“两进两回”机制,即“人才进乡村、资本进乡村”和“青年回乡、乡贤回乡”,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人才、资本等关键资源向乡村流动。这一机制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参与平台和激励措施,鼓励城市人才和资本向乡村转移,同时也为乡村青年和乡贤提供了回乡发展的机会和条件。通过这种方式,湖州有效地打破了城乡之间的资源壁垒,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乡村的振兴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紧抓城乡关系重塑,加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城乡之间的互促互补,构建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畅通城乡要素间良性循环。
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体规划成为了实现城乡连续体的关键。一个涵盖城市和农村的全面发展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城乡各自的特色和需求,确保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实现城乡的无缝对接。产业梯度建设是提升县域经济承载力的关键。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合理的产业布局策略,通过挖掘和培育地方特色,如地方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加强产业间的协同和互补,促进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可以形成更加稳定和高效的产业生态系统,从而提高整个县域的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交通互联互通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特别是农村公交和城市公交的衔接,能够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经济的出行选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智能交通系统、电子支付等,使得城乡交流融合更加智能化、便捷化。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互认体系尤为重要,不仅涵盖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保险,还应包括住房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多元化内容。尤其是教育医疗系统化的城乡一体化,不断推广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延伸,通过建立教共体、医联体等方式,实现城乡教育医疗资源的均衡发展。
(作者系市委党校科研处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