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湖州日报

绿水青山新机遇

日期:06-05
字号:
版面:第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徐震 

  今天,2024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温州开幕。相隔400公里的湖州,脉搏同样为之跳动。

  4年前的今天,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湖州举行。大会上取得了累累硕果:沪苏湖铁路开工、《共建长三角产业合作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订、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成立,大幅提升了湖州发展的新势能。

  “一路”“一区”“一联盟”,如今成效如何?让我们从它们的变化,感受湖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蜕变。

  道路之探:

  “绿水青山”如何融入“浦江明珠”

  从高空俯瞰上海松江站、苏州南站、湖州东站的站房,会发现这是一次江南城市的默契互动。松江南站以“云间映玉兰、花开无限环”为设计理念,苏州南站展现“舞动俏江南”的水乡气息,湖州东站是“水漾丝路、湖倾万锦”的现代演绎。

  此刻,它们的施工“激情澎湃”,等待一个时刻的到来——今年底,沪苏湖高铁通车。

  被称为“江浙沪第一天路”的沪苏湖高铁,全线设上海虹桥、上海松江、练塘等8个车站,其中6个车站为新建。通车后,湖州将形成30分钟通达上海、60分钟通达长三角主要城市、90分钟通达长三角所有城市的“369”交通圈。

  回望来时路,方知玉汝成。

  交通的窘境困扰湖州多年。湖州距离上海150公里左右,但公路需2小时30分钟,高铁最快一班需1小时39分。相比较,杭州与上海距离170公里左右,高铁最快一班仅需32分钟;江苏镇江与上海距离260多公里,最快一班只需54分钟。

  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认为,核心大城市有经济集聚增长极的作用,地方与大城市间的距离越近,其经济规模也越大。

  “长久以来,太湖的北面发展较快,沪宁线高铁最早通车,但南面存在空白。沪苏湖高铁的开建,恰恰能补足南太湖这个空白。”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指出。

  在上海经商12年的湖州人杨利琴充满期盼,“如果只要30分钟,那我肯定选择乘高铁了。”她说,她每两个月要回老家一趟,之前都是乘汽车来往。

  除了人流,沪苏湖高铁还将带来、信息流、经济流,更需牢牢把握。目前,湖州已下好“先手棋”,“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全方位、深层次参与上海“1+8”大都市圈建设,着力打造上海大都市圈的西翼门户。去年,湖州已协同编制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接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与上海头部园区运营主体合作共建南太湖半导体产业园、沪湖产业协作示范区。

  “计划到2026年,湖州全面接轨上海取得显著成效,成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域全领域接轨上海和融入长三角取得突破性新进展,有力支撑‘六个新湖州’建设。”市区域合作办介绍。

  接轨上海的历史性机遇,湖州正牢牢把握。

  区域之谋:

  “地理C位”如何成为“经济主力”

  打开地图,长三角地区形似一把拉满的弓弩,上海是最前端的箭头,环太湖区域是弓弩的扳机,湖州的位置正在扳机中心,可谓“长三角之心”。

  (下转A02版)  (上接第1版)

  但“地理C位”不等同于“经济主位”。2021年长三角中心区27城GDP排名中,湖州居第20位,争先进位压力不小。

  近年来,湖州形成了以“4210”产业为总纲,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半导体及光电等八大新兴产业链为核心的制造业产业新体系,并加快培育数字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这是湖州对标国家、浙江省产业布局新调整、产业趋势新变化,在产业、打法、机制上的迭代升级。”市经信局介绍。

  近5年来,湖州成功落地三一装备、吉利汽车等34个总投资百亿元以上大项目,累计实到外资61.2亿美元。

  “自身硬”的同时,湖州向外敞开怀抱。近年来,我市坚持平台赋能,以大产业大平台推动大建设大合作,实施“2+8”平台综合实力5年倍增行动,推动各平台与国内头部园区运营主体合作共建,深化产业和科创协同。

  西瞰,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在一市三省毗邻区域率先实体化运作,争取到省级层面政策支持,与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开展深度合作。

  东观,在南浔设立湖州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长三角中央厨房、长三角亲子乐园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加快推进。

  北望,南太湖新区入选全省首批高能级战略平台培育名单,与张江高科合作共建半导体产业园,南太湖未来城已成崛起之势。

  南看,主动参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德清片区管委会挂牌成立,谋划推进杭湖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4年前“落子”的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如今已成为湖州产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标本。

  2022年1月4日,位于苏浙皖三省交汇处的长合区挂牌成立。截至今年2月,长合区累计签约落户利羿精密、迅驰车业等3亿元以上项目38个,总投资310亿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长合区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投入使用,加快成为长三角绿色智造新高地。

  成为“优等生”的关键一跃,湖州正加速蓄力。

  环境之变:

  “一省之距”如何变成“一键之便”

  由竞争变竞合,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城市、企业之间的新关系。

  4年前在湖成立的长三角企业家联盟已经组建了包括人工智能、数字健康、超导产业等在内的14个关键产业领域的产业链联盟。“长三角民营企业家打破了区域、行业的局限,决心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开路先锋’。”联盟联席主席、奥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亮说。

  作为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湖州坚持便利共享,在“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打造上持续发力,推进长三角居民服务“一卡通”,积极探索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

  目前,湖州已与长三角41个城市实现电子证照跨省共享互认,45项企业服务和68项个人服务“一网通办”,长三角基本医保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现全覆盖,牵头打造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

  “谢谢,真的太方便了,不用特意赶过去了。”近日,上海鸿亮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徐先生来到上海市宝山区政务服务中心,咨询如何在南浔投资开办光电企业。通过长三角“一网通办”远程虚拟窗口,南浔区政务服务中心通过“屏幕共享”推送“浙江政务服务网”,引导其注册使用,远程指导企业名称登记、信息填报等。

  去年6月6日上线发布的长三角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远程虚拟窗口,就是以南浔区政务服务云导服应用为模板,运用音视频通话、屏幕共享、外设远程操作等技术,打造远程互动引导式政务服务,实现企业和群众在常住地就近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即可获得与户籍地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同质服务。

  除此之外,湖州将每年的11月1日设为湖州民营企业家节,每周三常态化举办“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至今已举办87期,通过线上线下为来湖投资的企业家排忧解难,让湖州成为一座被向往的城市。

  打造长三角的营商高地,湖州正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