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湖州日报

2035年的湖州会“长”啥样?

日期:05-02
字号:
版面:第01版:一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李 华

  本报讯 2035年的湖州,是什么样的?蓝图已就位。4月30日,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湖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这是我市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本轮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规划湖州城市愿景为“美丽繁华新江南,湖光山色生态城”,城市性质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并明确活力开放的省际枢纽门户、引领未来的绿色创新之都、全域美丽的滨湖花园城市、共同富裕的城乡融合样本、厚重包容的历史文化名城五大核心功能。

  《规划》坚持底线思维,全面落实耕地和生态保护等空间底线。到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19.8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08.8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813.78平方千米,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2993倍以内。

  《规划》构建了“一体两翼双副、一湾两廊四片”的市域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将“一体两翼双副”打造为城市能级提升的主承载空间,其中,“一体”为湖州主城区(包括南太湖新区、老城片区和吴兴城区),“两翼”为东翼南浔城区和西翼长兴县城,“双副”为德清县城和安吉县城。“一湾两廊四片”重点承载生态经济和生态服务功能,其中,“一湾”为魅力太湖湾,“两廊”为沪苏湖绿色产业廊道和宁湖杭生态创新廊道,“四片”为西部、南部两片山地丘陵休闲魅力片和长兴—安吉、东部平原两片平原水乡田园片。

  《规划》明确将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催动绿水青山价值转化。优化构建“两屏三廊多脉”的市域生态格局,优化形成3个自然保护区、13个自然公园的保护地体系,严格保护太湖溇港、平原水乡和山区林区的生态本底。积极探索“好风景孕育新经济”的生态转化路径,创新打造西塞科学谷等创谷经济平台。▲▲(下转A02版)  ▲▲(上接第1版)

  同时,提升集约绿色的城镇空间,塑造宜居宜业宜游环境。优化形成“中心极化、轴带牵引、组团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构建由“1个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5个小城市、13个重点镇和23个一般乡镇”构成的网络化城镇体系。策略上,强化市域中心城区承载力和辐射力,完善县域中心城区功能。布局上,发挥南太湖新区等产业平台和沪苏湖、宁湖杭2个产业发展轴带牵引功能,优化形成“5+2”创谷平台等科技创新空间、“2+8”先进制造业平台和“4+6+6”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

  《规划》还提出将统筹支撑设施布局,筑牢安全韧性发展屏障。全面衔接“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快构筑铁公水多式联运综合交通体系,并预留民航机场建设空间,提升打造长三角重要综合枢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健全现代服务设施,着力完善城乡一体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健全功能完善的城乡生活圈。高标准建设能源设施网、水利设施网、市政设施网、新型基础设施网,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体系。突出系统性完善防灾减灾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打造安全韧性国土空间。

  此外,保护活化历史文化遗产,彰显湖州独特人文魅力。按照建设人文新湖州、争创“东亚文化之都”目标定位要求,优化形成由世界遗产、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构成的保护体系,严格历史文化遗产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系统性构建“一带、两轴、双区、多点”的历史文化展示路径,有序推进大运河、太湖溇港、桑基鱼塘系统、名城名镇名村等优秀文化景观的活态保护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