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干雨微
说起糯叽叽的糕点,余姚人的心头所系,莫过于梁弄大糕。软软糯糯的口感,早已成为无数人心中无法割舍的美味情愫。当各色西式甜点不断冲击传统中式糕点时,余庆虎却在四十余年间专注一件事:用心做大糕、守护老味道。
余庆虎是鼎茂大糕的店主。“鼎茂”这个店名,可以追溯到1912年,余庆虎的母亲一族从绍兴迁到梁弄镇。“那时,家族人丁兴旺,以豆腐为业,取店名号‘鼎茂’‘鼎盛’。后来,曾祖父用“鼎茂”名号开始制作大糕、面条、粉丝等食品。”余庆虎说。
耳濡目染之下,十几岁的余庆虎开始跟着母亲做起了大糕。“我小的时候,梁弄大糕制作是有时间限定的,一般是从正月十五到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而且我们是拿着工具去主人家现场做的。”余庆虎说,因为梁弄大糕最早是‘毛脚女婿’上门时带给女方家的礼糕,所以他们会在前一天中午时分来到主人家,开始制作梁弄大糕。“那个时候,大糕一做就是一天一夜。我记得最后一次上门制作大糕还是20年前呢。”谈起往事,余庆虎满满都是回忆。
随着梁弄大糕的名气越来越响,有更多的食客喜欢上了这款香甜柔糯、甜而不腻的美食。2014年,余庆虎把大糕店搬到梁弄镇更热闹的四明路上,同时,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糕点传承之路。“或许因为我就是做大糕出身,很多人相信我的手艺,关注我的人也越来越多。”余庆虎说,一点一滴做的是品质,一心一意做的是口碑。“我们这个行业,最看重的是货真价实。”余庆虎说,他做的大糕,在36小时内不会发硬,并且再一次加热后口感仍然软糯。
为了让传统的梁弄大糕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鼎茂大糕与市二职校合作,大糕制作技艺走进校园,让学生们了解从一粒米变成一块糕的制作过程。同时,鼎茂大糕与横坎头村的青少年实践基地合作,使更多来梁弄学习、游玩的青少年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如今,老一辈传下来的糕模仍然放在大糕店里,虽然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糕模里的字样和纹饰有些模糊,但鼎茂大糕依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上,虽然换了地址、改了装修,却依然保持了独有的品质和经典。“做出更多让大家喜爱的食品,在守护传统食品的基础上,有所更新,有所进步,这才是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余庆虎说。